文豪:这孩子打小就聪明 第497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邮箱里,来自于海雀出版公司的邮件,希望能够写出中土大陆的更多信息,可以是“番外篇”,也可以是“设定集”。
  这就明显是出版社催更,但姚小驹没答应,或者认为不急。想挣钱的主办方直接发来了。
  “魔戒的番外——等电影上映再说吧。”顾陆感觉这样是更好的选择,所以委婉的回邮件拒绝。
  接下来两三个小时,顾陆都在处理杂七杂八的事,时间流逝,德意志那边的人们也起来工作了……
  明天八千字
  这个读茨威格的章节,要引用很多资料,只更两章就感觉水了,明天一起发,四章更完就爽了。以上。
  另外,尼采篇真心精彩啊,就这一篇他就高于罗曼罗兰,在我心中。
  第517章 分开来
  青年严肃教育委员会是德意志教育及研究部门最重要的机构,没有之一。超过明面上的八大部。具体多特殊呢?甚至有独立的办公区。
  严教委员会办公区域在北威州的波恩,和全球志愿者总部挨得挺近。
  委员会主席奥尔先生是德意志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作品虽未拿歌德文学奖,也是手握毕希纳文学奖。只是奥尔在思想和教育领域的成就更高,所以才会忽略作家身份。
  “也不知道这个选择,是对是错。”奥尔从进会议室开始,又是水杯弄倒,又是钢笔没墨,都显化了他此时此刻的心情。
  “此次教材改革,有奥尔先生主持,我们都有信心。”副主席柯尼斯说,“虽然确实此前从未有过先例。”
  最接近的中国作家是沈从文先生,他的短篇作品被汉学家乌尔苏拉翻译,有几所德意志大学教材选了,和全面普及的教材入选,还是有点差距。
  “不过我们连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月曜故事一都有选入,证明了我们国家包容的形态。”柯尼斯开导,身为副主席的他虽然时常和主席思想上意见不同,但私下是挺好的朋友。
  也有道理,奥尔点头。月曜故事是都德的短篇集子,第一篇也入选了中国的教科书,名叫《最后一课》。
  “那就来看看,这位中国作家的短篇吧。能否成为第一个。”奥尔说。
  “我会提高我自己的要求。”柯尼斯说,他感觉至少要比中国沈先生好吧?
  圆桌会议共有七人,除开征服主席,还有五个委员。其身份要么是报业总编,且长期活跃在教育领域的活动家。又或是某高校的校长,对于未成年教育真都是内行!
  七人中,有至少三人是不怎么赞同的,不是对作家有什么建议。只是他们不想开拓这个先例。
  即初中教材中出现中国作家的作品。
  研磨蒸煮冲泡一壶咖啡的功夫,顾陆的稿件分发给了他们,是自打收到文件,经过德意志汉学家一周时间翻译成德语的稿件。
  此处奥尔先生使了点“心机”,三个中短篇,顺序不同,奥尔第一篇是荷尔德林篇,柯尼斯首篇是克莱斯特篇。
  为什么会选择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呢?
  虽然是德国著名的诗人、戏剧家、家,可每个领域都不是代表人物——很正常,当时他没去参加世界青年论坛,如果起来就能瞧见顾陆酒后的一番言论……
  柯尼斯直接开始,他看过许多人物传记,但眼下这一篇,超出了他的预料。
  和其他按部就班的传记相比,眼前的内容截然不同。
  以克莱斯特的首部悲剧《施罗芬施泰因一家》台词为开场导语:我之于你可能是个谜,可你也得自我宽慰,上帝之于我亦是一个谜。
  [德意志大地上,风之所向,克莱斯特,这个躁动不安之人无不随之而去,没有一处城郭不曾栖身过这个冥顽的飘零人,他几乎总是在途中,在路上。从柏林搭上一辆徐徐启动的驿车,他便向德累斯顿方向疾驰而去,进入埃尔茨山脉,奔向拜罗伊特……接着他穿越拿破仑战争的炮火驶向巴黎。]
  随即就是非常快的一段描写,把他们国家的躁动、不安、混乱、激动、亢奋等一些样貌展出了出来,这就是简社长和璐哥讨论的顶尖白描。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