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这孩子打小就聪明 第499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
  眼见圆桌会议的讨论内容要歪楼了,主席奥尔马上扳正。
  奥尔说,“与魔搏斗的人,我一开始不知道书名代表什么含义。现在我清楚了,与魔搏斗就是创造力与毁灭的战斗。内涵非常深刻,所以我认为它应该放在高中教材,而不是初中。”
  这跟中国有段时间的做法一致,就是要减少小学和初中教材里鲁迅的文章,理由也是这样,认为这个年龄阶段并不能很好理解鲁迅的文章。
  “我有一个想法,”柯尼斯说,“三篇文章的长度不可能完整纳入初中教科书。我们应该节选其中华彩段落。就好像教科书里截取巨人三传中的贝多芬传。”
  “先节选,再在高中选入完整的,”柯尼斯见众人都一副赞同眼神,他语速很快的说,“那么就选入克莱斯特吧,相信各位已没有意见吧?”
  尼采篇确实是神来之笔,柯尼斯承认,但犹如被猎人驱赶的克莱斯特更能触动他的内心,使他也有点紧迫感。当然肯定没那么夸张,更没入魔。
  相信爱看书的人总会有这样的感觉,喜欢一位作家,往往并不是他口碑和销量最好的作品。
  “柯尼斯先生你在说什么?肯定应该是尼采篇,尼采篇的情绪和文笔,明显是高于另外两篇。我们身为严教委员会的学者,必须注重专业性。”
  “尼采篇是好,可尼采的理论,和他的著作一点也不适合高中生。还是克莱斯特篇更合适,这才叫专业。”
  “我认为荷尔德林篇也不错。”
  ……
  是的,这下子并非能不能登上教科书的问题了,而是具体选择哪一篇的问题。
  对此,即便是奥尔从中调解,其余六人也各持己见。
  是这样的,越有知识的人,对自己的选择就越会坚持。
  圆桌会议为了此事,甚至争吵了足足半个月。
  让作家顾陆都有点遗忘了,就是刚开始几天还天天看邮箱,期待着有什么回应,后面就——随他吧。
  顾陆也没有很闲,写完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传》,就着笔了《活着》。
  没办法,除此之外他没抽到严肃长篇。
  话说回来,严肃长篇也不好抽,好比如果平行世界没百年孤独,他抽百年孤独——这部作品,由他创作出来真心不合适。
  活着也不太适合他书写,好在他已上了半年多的童教授课程,并且《伤痕文学发展史》已经编撰完了。
  因为顾陆名头好使,过程中帮了非常多的忙,童教授还将其纳入了编撰团队,名字只在他后面。
  国内唯一一本对伤痕文学发展的完整概括,说是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国内文学权威统计也不为过。
  有这段经历,《活着》出自他手合理很多。当然,即便不合理,当前以他的地位,也不会有人出来质疑,主要是顾陆自己有底子了。
  本来下半年才动笔,挪到五月份,提前一个月,也有新青年出版总社的汪社长的功劳。
  汪社长平均每周都会打来一次电话。
  “小顾啊,大学扩招,现在大学生毕业大多都只有依靠三件套啊外卖滴滴快递。需要一本书来给他们力量啊。”
  “幸好我家里的那个,早几年前就毕业了,工作也稳定。”
  “大环境不景气啊,实体行业越来越不行了,中年人失业的也多,其实中年也需要抚慰。”
  他是记得顾陆说着玩的言论:“这将是一本治愈的书,能够给人最为原始的力量。”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