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这孩子打小就聪明 第514节(2 / 4)
“哈哈哈活着害人不浅,这屈臣氏有给广告费吗?”周琳好奇问。
“这种送纸巾,需要给广告费吗?”顾陆好奇。
“当然需要,屈臣氏就是借了《活着》的人气。即便十个人进店,八个人脸皮够厚一点东西都不买,可只要有两个人——哦不,一个人消费都是值的,纸巾的成本太低了。”周琳说,“算起来获客成本低到不能再低,这都是《活着》带来的。”
听这一分析……对啊,获得了如此大的好处,凭什么不给广告费,顾陆想明白了。
“机智,我一会打电话问问。”顾陆说。
无论屈臣氏有没有给广告费,都证明一件事,书真火!
《活着》上市两周,形成了庞大的风潮。简单说就是出圈了。
许多不看书的人都能嘀咕两句,“我就不喜欢这种书,感觉很虐。”“活着和四大名捕一样有虐女情节,女性角色都很惨,我就不喜欢,感觉顾陆厌女啊!”“对对对难怪看的时候感觉别扭,原来是这样,只有女性角色惨”……
讨论的很多人其实都没看过,也是很正常的。因为讨论的圈层大了,什么人都会有,招来诋毁才正常,外国机构养的狗,是男是女不好说,甚至是不是人都不一定。面对这样的作品,是个点都要发散攻击一下。
一直不接受采访的顾陆,感觉在家里休(duo)息(cang)也差不多,就接受了一个专访。
规格也是十分高的,直接上主编。
“顾陆老师,请问您走上文学之路,是受谁的影响最重?”《人民文学》的康主编提问。
“与其说受到某位作家的影响,不如说我是受到了初中老师黎日耀老师的引导。我最怀恋的是以前从黎老师那里借来一本本书,第二天在办公室和黎老师讨论的时候。当年我还年轻,很多书籍内容我看不明白,甚至文章的精彩之处我也不明白。”
好老师了,康主任感觉这位黎老师能成为21世纪中国十大名师!
“如果不是黎老师讲解,我不会知道《边城》开篇如此的好,我自己读着很一般。正是这些书,激发了我对文学的幻想,也是因为我看的都是经典作品,拔高了我对作品的审美。对于作家,经典作品就是老师。”
沈从文的《边城》?康主编想了想,确实是,可以称得上中国现代中最具有画面感的开篇。
能够与之对应的要数《雪国》了,不过边城更具有土壤气息。
“那您文学创作顺利吗?有没有未能发表的作品?”康主编一直称呼您啊您的,顾陆有点不习惯,但前者坚持要这样称呼,说是为了展现采访的正式。
毕竟要采访内容是要发刊的。
“我在初中时期吧,很年轻,那会就签约了《青年文摘》和《岁月推理》,成为专职作家。主要一直创作,稿费是比较稳定的,所以除了开始阶段,创作都没压力,所以应该是挺顺利。”
康主编本人是第二代顾学学者,所以自然了解顾陆的经历。
“至于没发表的作品——前几日,日本出版社想出版《活着》,因为武方社长告诉我,日本也有很多迷茫的大学生。”顾陆说,“也需要治愈,但我拒绝了?”
嗯?为什么拒绝啊!这种好东西应该让日本读者也尝尝。康主编很冷静地等着后续。
“因为《活着》带着很浓烈的时代背景,他国的代入感不算强。”
其实还有一点,顾陆并不希望自己国家的伤痕展示给外国看。也算是他个人的私心。
“我电脑里正好有一个大纲,讲述的就是一个日本女人的故事,也非常的治愈。有机会写出来,在日本发表。”顾陆说。
也很治愈?康主编想知道到底是致郁还是治愈。
因为作为写出过小王子、借东西的小人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作家,治愈也是非常简单的。
“能给我们透露一下,作品名字吗?”康主编也想问点干货。
“暂定名《松子的一生》。”顾陆说。 ↑返回顶部↑
“这种送纸巾,需要给广告费吗?”顾陆好奇。
“当然需要,屈臣氏就是借了《活着》的人气。即便十个人进店,八个人脸皮够厚一点东西都不买,可只要有两个人——哦不,一个人消费都是值的,纸巾的成本太低了。”周琳说,“算起来获客成本低到不能再低,这都是《活着》带来的。”
听这一分析……对啊,获得了如此大的好处,凭什么不给广告费,顾陆想明白了。
“机智,我一会打电话问问。”顾陆说。
无论屈臣氏有没有给广告费,都证明一件事,书真火!
《活着》上市两周,形成了庞大的风潮。简单说就是出圈了。
许多不看书的人都能嘀咕两句,“我就不喜欢这种书,感觉很虐。”“活着和四大名捕一样有虐女情节,女性角色都很惨,我就不喜欢,感觉顾陆厌女啊!”“对对对难怪看的时候感觉别扭,原来是这样,只有女性角色惨”……
讨论的很多人其实都没看过,也是很正常的。因为讨论的圈层大了,什么人都会有,招来诋毁才正常,外国机构养的狗,是男是女不好说,甚至是不是人都不一定。面对这样的作品,是个点都要发散攻击一下。
一直不接受采访的顾陆,感觉在家里休(duo)息(cang)也差不多,就接受了一个专访。
规格也是十分高的,直接上主编。
“顾陆老师,请问您走上文学之路,是受谁的影响最重?”《人民文学》的康主编提问。
“与其说受到某位作家的影响,不如说我是受到了初中老师黎日耀老师的引导。我最怀恋的是以前从黎老师那里借来一本本书,第二天在办公室和黎老师讨论的时候。当年我还年轻,很多书籍内容我看不明白,甚至文章的精彩之处我也不明白。”
好老师了,康主任感觉这位黎老师能成为21世纪中国十大名师!
“如果不是黎老师讲解,我不会知道《边城》开篇如此的好,我自己读着很一般。正是这些书,激发了我对文学的幻想,也是因为我看的都是经典作品,拔高了我对作品的审美。对于作家,经典作品就是老师。”
沈从文的《边城》?康主编想了想,确实是,可以称得上中国现代中最具有画面感的开篇。
能够与之对应的要数《雪国》了,不过边城更具有土壤气息。
“那您文学创作顺利吗?有没有未能发表的作品?”康主编一直称呼您啊您的,顾陆有点不习惯,但前者坚持要这样称呼,说是为了展现采访的正式。
毕竟要采访内容是要发刊的。
“我在初中时期吧,很年轻,那会就签约了《青年文摘》和《岁月推理》,成为专职作家。主要一直创作,稿费是比较稳定的,所以除了开始阶段,创作都没压力,所以应该是挺顺利。”
康主编本人是第二代顾学学者,所以自然了解顾陆的经历。
“至于没发表的作品——前几日,日本出版社想出版《活着》,因为武方社长告诉我,日本也有很多迷茫的大学生。”顾陆说,“也需要治愈,但我拒绝了?”
嗯?为什么拒绝啊!这种好东西应该让日本读者也尝尝。康主编很冷静地等着后续。
“因为《活着》带着很浓烈的时代背景,他国的代入感不算强。”
其实还有一点,顾陆并不希望自己国家的伤痕展示给外国看。也算是他个人的私心。
“我电脑里正好有一个大纲,讲述的就是一个日本女人的故事,也非常的治愈。有机会写出来,在日本发表。”顾陆说。
也很治愈?康主编想知道到底是致郁还是治愈。
因为作为写出过小王子、借东西的小人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作家,治愈也是非常简单的。
“能给我们透露一下,作品名字吗?”康主编也想问点干货。
“暂定名《松子的一生》。”顾陆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