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呼风唤雨 第218节(2 / 4)
直到被甲士押走,关羽依然没能想明白这事。
“唉。“张飞望着关羽狼狈的背影,重重叹了口气,愁眉苦脸盯着地面,仿佛要把地看穿个洞来。
待到饭点,李青提着食盒走近,刚把饭食递进去,就听张飞唉声叹气:“俺二哥性子傲,怕是宁死也不肯受辱。这下完蛋了,被陈昭捉住,要在几十万大军面前游街示众……”
一想到自家二哥也要被当成反面例子全军参观,张飞就愁眉苦脸。他老张性格烈些,可脸皮还算厚,二哥那张红脸不用细看也知面薄如纸,这番折磨,二哥可如何受得了。
陈昭那厮一肚子坏水。让那些将吏一个个来看过他还不算完,竟还让他们写什么“爱兵如子”的策论……最坏的是陈昭还选出了写得好的几十篇文章,命人在他老张耳边上念。
张飞实打实瘦了三圈。白天听人在耳朵边上轮番念自己的黑历史,晚上还要抽空内疚自己丢了城和担忧两个义兄安危。
这般煎熬,焉能不瘦三圈?
想到此处,张飞愈发愁苦。张飞粗粝的手指无意识地抠着木栏上的裂痕,抬起头闷声闷气:“你替我转告陈昭一声,就说让她有什么事冲着俺张翼德来,莫要蹉跎我二哥。”
李青面无表情地合上饭盒,木质的盒盖发出“咔”的一声轻响。他垂着眼帘,手指利落地系紧布绳,动作一丝不苟。
“不帮。”
张飞浓眉一挑,铜铃般的眼睛瞪得溜圆,似乎不敢相信自己耳朵:“啥?”
“我不帮你转告。”李青依旧没抬头,只是将饭盒挎上胳膊,转身就要离开。
张飞猛地抓住铁栏,粗糙的大手青筋暴起,怒气冲冲:“你这话何意?”
李青终于抬眼,他嘟囔:“我与你没交情,你还整日对我呼三喝四。”
他撇撇嘴道:“我不愿相助,这不明摆着么?”
张飞愕然:“你——”
“难怪主公策论中写,”李青翻了个白眼,“这种死不悔改的性子,早晚都得栽大跟头。”
扔下一句话,李青头也不回地走了,只留下张飞呆立在牢笼中,满脸的不可置信。
关羽被安置在一座宽敞的军帐内,绳索已解,军医为他包扎了臂上伤口。他昏昏沉沉睡了一日,第二日便坐立难安,心中焦灼,只想着如何逃出去助大哥一臂之力。
正午时分,帐帘微动,一个佝偻着背的老妇人小心翼翼地走了进来,手里捧着食盒。关羽抬眼,眉头微皱:“军中送饭,为何是老人家来?”
那老妇人闻言,身子一颤,连忙低头道:“老身姓毕,将军唤我毕婆子便好……求将军莫嫌弃,老身虽年(icaj)迈,手脚还算麻利,家中还有幼孙要养,丢不得这份活计。”
关羽沉默片刻,终是坐下,接过饭食。他细嚼慢咽,忽而问道:“听口音,老人家是益州本地人?”
毕婆点头:“是,世代住在这江州城外。”
关羽又问:“家中可有子嗣赡养?”
毕婆神色一黯,低声道:“有个独子,前些年从军,跟着一个使大刀的将军打仗。”
她顿了顿,声音更轻,“他没有福分,死在战场上了。”
关羽手中筷子一顿。
毕婆年纪大了,也不识字,弄不起江州到底换了几个主人。她只当自己儿子跟随的将军就是昭王麾下将领。
关羽沉默良久,最终只低低“嗯”了一声,低头继续吃饭,却再未抬头。
毕婆生怕他不满意,自己丢了这份好不容易找到的活计,见关羽不生气,大着胆子往下说:“多亏昭王仁慈,愿意招我们这些人在军中打杂。老身只需一日来给将军送两回饭就能赚些钱,是顶天的好活计。” ↑返回顶部↑
“唉。“张飞望着关羽狼狈的背影,重重叹了口气,愁眉苦脸盯着地面,仿佛要把地看穿个洞来。
待到饭点,李青提着食盒走近,刚把饭食递进去,就听张飞唉声叹气:“俺二哥性子傲,怕是宁死也不肯受辱。这下完蛋了,被陈昭捉住,要在几十万大军面前游街示众……”
一想到自家二哥也要被当成反面例子全军参观,张飞就愁眉苦脸。他老张性格烈些,可脸皮还算厚,二哥那张红脸不用细看也知面薄如纸,这番折磨,二哥可如何受得了。
陈昭那厮一肚子坏水。让那些将吏一个个来看过他还不算完,竟还让他们写什么“爱兵如子”的策论……最坏的是陈昭还选出了写得好的几十篇文章,命人在他老张耳边上念。
张飞实打实瘦了三圈。白天听人在耳朵边上轮番念自己的黑历史,晚上还要抽空内疚自己丢了城和担忧两个义兄安危。
这般煎熬,焉能不瘦三圈?
想到此处,张飞愈发愁苦。张飞粗粝的手指无意识地抠着木栏上的裂痕,抬起头闷声闷气:“你替我转告陈昭一声,就说让她有什么事冲着俺张翼德来,莫要蹉跎我二哥。”
李青面无表情地合上饭盒,木质的盒盖发出“咔”的一声轻响。他垂着眼帘,手指利落地系紧布绳,动作一丝不苟。
“不帮。”
张飞浓眉一挑,铜铃般的眼睛瞪得溜圆,似乎不敢相信自己耳朵:“啥?”
“我不帮你转告。”李青依旧没抬头,只是将饭盒挎上胳膊,转身就要离开。
张飞猛地抓住铁栏,粗糙的大手青筋暴起,怒气冲冲:“你这话何意?”
李青终于抬眼,他嘟囔:“我与你没交情,你还整日对我呼三喝四。”
他撇撇嘴道:“我不愿相助,这不明摆着么?”
张飞愕然:“你——”
“难怪主公策论中写,”李青翻了个白眼,“这种死不悔改的性子,早晚都得栽大跟头。”
扔下一句话,李青头也不回地走了,只留下张飞呆立在牢笼中,满脸的不可置信。
关羽被安置在一座宽敞的军帐内,绳索已解,军医为他包扎了臂上伤口。他昏昏沉沉睡了一日,第二日便坐立难安,心中焦灼,只想着如何逃出去助大哥一臂之力。
正午时分,帐帘微动,一个佝偻着背的老妇人小心翼翼地走了进来,手里捧着食盒。关羽抬眼,眉头微皱:“军中送饭,为何是老人家来?”
那老妇人闻言,身子一颤,连忙低头道:“老身姓毕,将军唤我毕婆子便好……求将军莫嫌弃,老身虽年(icaj)迈,手脚还算麻利,家中还有幼孙要养,丢不得这份活计。”
关羽沉默片刻,终是坐下,接过饭食。他细嚼慢咽,忽而问道:“听口音,老人家是益州本地人?”
毕婆点头:“是,世代住在这江州城外。”
关羽又问:“家中可有子嗣赡养?”
毕婆神色一黯,低声道:“有个独子,前些年从军,跟着一个使大刀的将军打仗。”
她顿了顿,声音更轻,“他没有福分,死在战场上了。”
关羽手中筷子一顿。
毕婆年纪大了,也不识字,弄不起江州到底换了几个主人。她只当自己儿子跟随的将军就是昭王麾下将领。
关羽沉默良久,最终只低低“嗯”了一声,低头继续吃饭,却再未抬头。
毕婆生怕他不满意,自己丢了这份好不容易找到的活计,见关羽不生气,大着胆子往下说:“多亏昭王仁慈,愿意招我们这些人在军中打杂。老身只需一日来给将军送两回饭就能赚些钱,是顶天的好活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