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2 / 2)
这块牌匾来之不易,且不止沈家有功,沂山村的射生户有功,县里请来压阵的镖师照样在里头。镖师好办,沈发见人与商队磨合得好,早早便找机会叫他们从镖局脱身。可沂山村的射生户是怎么也抹不掉的,两边来往多年交情颇深。
牌匾是要紧,可两边儿的情谊更重要。走商路上能交托后背的同伴实在难得。当时林芷刚好带着安安在家尽孝,成了族长的沈乐海来求个主意。
“不若由沈氏和沂山村共同出资建个武馆罢。商队跑商本就需要练武,先前跑商是没法子,半路出家跟着镖师学了几手。现商队既已成了规模,还得了这样一块牌匾。咱们不若正经办个武馆,请几个练家子、老道的镖师、沂山村的好手来当师傅。沈家和沂山村的孩子都能来学,射箭、行路、识途、腿脚功夫都好生教导。往后便是不进商队做事,也有一技之长,给人看家护院也算是另一条出路了。”
沈乐海连声赞好,当即便寻了沂山村的户头办这事儿。两方都有意都不吝啬出钱处力,又将那块牌匾往武馆中堂一挂。忠勇武馆还没开张,应聘的武师、想将孩子送入武馆的人便在桃源村排起了长队。
武馆落在桃源村最西边的山脚下,那头原本算不得桃源村的地盘,林芷大手一挥,直接将那山都买下来了。
沂山村的射生户和沈氏青壮几乎全部出动,将那绵延百里的深山犁了一遍又一遍。老虎、熊瞎子这类猛兽全部赶走,狼群记仇也没事儿,武馆的生瓜蛋子们走商之前都先去深山里头见见血,正好给学员练手了。
林芷也没亏,山脚一大片地给了武馆,她在山腰上建了消暑别院。高墙大院山景房,留着以后和沈知衍养老。
现在的桃源村,不对,应该叫桃源镇,可热闹了。
建德七年,当地人口突破三百户,沈氏笔庄、沈家族学、崔记绣坊和忠勇武馆本就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流连桃源村。还有沈家商队年年跑商带来的稀罕货,更是引得商旅大量聚集。
原先几个村办集会的地儿,扩了路、建了房,茶肆、酒馆、饭庄、客舍应有尽有。给清河县贡献了一大笔商税,又因临着官道,设了驿站税场后,清河县令上书奏请,将原先的桃源村提为桃源镇。
是以,沈家众人个个都有得忙。崔绣娘和沈书薇管着绣坊、武馆不说了,沈知淳在里头脱不开身,李玉香和郑娘子管着镇上最大的茶肆和饭庄。沈家人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有时间去往沈知衍任职的地儿过节团聚。
有了官身甚都好,就是不大自由。如此,沈家众人聚少离多,且人人都有事业,自然相处融洽。
先前明哥儿(沈知淳的小儿子)大了,林芷特意回了趟家,与李玉香商量着将人接到身边读书。
南直隶繁荣,大虞朝有名的书院十有八九都出自南直隶。沈家族学后来重新选址正经新起了院子当书院,沈知衍又请了有学识的先生教导。可自然比不上那些传承百年的书院,元哥儿有些读书的天份,自然要好生培养。
为这,李玉香不知道多感激,大儿子沈书元是个好武的,族学里头挨了三年便迫不及待拿弓去了。兰姐儿,不说了。从小就主意大,家里人都惯着,小小年纪就敢随着商队往边关跑!她是再管不得她了,年纪到了后被念叨得烦了,随意指了一个白净斯文的童生说行。
她虽点了头,可李玉香又不满意了。
这些年沈氏族学办得好,对这些个读书人可没那么稀罕了。童生,她见得多了,十九岁的童生,家里也不甚富裕。李玉香不满意,她又去缠兰姐儿。
“哼,您家女儿又不是天仙,您想配甚样的?那些官家子和富商子不过是瞧中了小叔叔和沈氏的前途,我是圆是扁全部在意,这是结亲的样?您将眼光放低些,咱家撑死了算富户,我呢,运道好人也能干,能从沈氏商队和布坊分一杯羹。”
“他人识趣,瞧中了咱家富裕也没狡辩。他家人口简单,长得还行脑子也聪明,待我有个伶俐孩子,若是不行就和离。我还是兰掌柜,孩子带回来给您养。”
↑返回顶部↑
牌匾是要紧,可两边儿的情谊更重要。走商路上能交托后背的同伴实在难得。当时林芷刚好带着安安在家尽孝,成了族长的沈乐海来求个主意。
“不若由沈氏和沂山村共同出资建个武馆罢。商队跑商本就需要练武,先前跑商是没法子,半路出家跟着镖师学了几手。现商队既已成了规模,还得了这样一块牌匾。咱们不若正经办个武馆,请几个练家子、老道的镖师、沂山村的好手来当师傅。沈家和沂山村的孩子都能来学,射箭、行路、识途、腿脚功夫都好生教导。往后便是不进商队做事,也有一技之长,给人看家护院也算是另一条出路了。”
沈乐海连声赞好,当即便寻了沂山村的户头办这事儿。两方都有意都不吝啬出钱处力,又将那块牌匾往武馆中堂一挂。忠勇武馆还没开张,应聘的武师、想将孩子送入武馆的人便在桃源村排起了长队。
武馆落在桃源村最西边的山脚下,那头原本算不得桃源村的地盘,林芷大手一挥,直接将那山都买下来了。
沂山村的射生户和沈氏青壮几乎全部出动,将那绵延百里的深山犁了一遍又一遍。老虎、熊瞎子这类猛兽全部赶走,狼群记仇也没事儿,武馆的生瓜蛋子们走商之前都先去深山里头见见血,正好给学员练手了。
林芷也没亏,山脚一大片地给了武馆,她在山腰上建了消暑别院。高墙大院山景房,留着以后和沈知衍养老。
现在的桃源村,不对,应该叫桃源镇,可热闹了。
建德七年,当地人口突破三百户,沈氏笔庄、沈家族学、崔记绣坊和忠勇武馆本就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流连桃源村。还有沈家商队年年跑商带来的稀罕货,更是引得商旅大量聚集。
原先几个村办集会的地儿,扩了路、建了房,茶肆、酒馆、饭庄、客舍应有尽有。给清河县贡献了一大笔商税,又因临着官道,设了驿站税场后,清河县令上书奏请,将原先的桃源村提为桃源镇。
是以,沈家众人个个都有得忙。崔绣娘和沈书薇管着绣坊、武馆不说了,沈知淳在里头脱不开身,李玉香和郑娘子管着镇上最大的茶肆和饭庄。沈家人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有时间去往沈知衍任职的地儿过节团聚。
有了官身甚都好,就是不大自由。如此,沈家众人聚少离多,且人人都有事业,自然相处融洽。
先前明哥儿(沈知淳的小儿子)大了,林芷特意回了趟家,与李玉香商量着将人接到身边读书。
南直隶繁荣,大虞朝有名的书院十有八九都出自南直隶。沈家族学后来重新选址正经新起了院子当书院,沈知衍又请了有学识的先生教导。可自然比不上那些传承百年的书院,元哥儿有些读书的天份,自然要好生培养。
为这,李玉香不知道多感激,大儿子沈书元是个好武的,族学里头挨了三年便迫不及待拿弓去了。兰姐儿,不说了。从小就主意大,家里人都惯着,小小年纪就敢随着商队往边关跑!她是再管不得她了,年纪到了后被念叨得烦了,随意指了一个白净斯文的童生说行。
她虽点了头,可李玉香又不满意了。
这些年沈氏族学办得好,对这些个读书人可没那么稀罕了。童生,她见得多了,十九岁的童生,家里也不甚富裕。李玉香不满意,她又去缠兰姐儿。
“哼,您家女儿又不是天仙,您想配甚样的?那些官家子和富商子不过是瞧中了小叔叔和沈氏的前途,我是圆是扁全部在意,这是结亲的样?您将眼光放低些,咱家撑死了算富户,我呢,运道好人也能干,能从沈氏商队和布坊分一杯羹。”
“他人识趣,瞧中了咱家富裕也没狡辩。他家人口简单,长得还行脑子也聪明,待我有个伶俐孩子,若是不行就和离。我还是兰掌柜,孩子带回来给您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