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1 / 3)
第75章 可是,我爱你啊,寂青,我一直爱你啊
裴寂青确实是故意躲着沈晖星。
他送出那份“谢礼”之后, 他们就再没单独联系过,除了关于女儿的事。
沈晖星的授勋仪式,他当然也被邀请了, 掐着点入场, 坐在最远的角落提前离席;就算公共场合遇见时, 目光总是恰到好处地错开;连分开的各种交接都特意让律师代劳。
这种刻意的疏远,聪明如沈晖星不可能察觉不到。
有些事既成过往便不必再纠缠。
裴寂青现在要做的事情很多, 既然结局已定, 再反复撕扯伤口只会让彼此更难堪。
裴家因为涉及此事被调查,沈晖星让裴寂青不用插手此事, 他会处理好。
沈晖星说会处理, 就一定会处理得干干净净, 这点他比谁都清楚。
裴寂青这次回下城区,去了旧地。
裴寂青收拾好采访设备,镜头盖上发出“咔嗒”一声轻响。
下城区如今治安比以前好了太多, 街道也比从前安静了许多, 破碎的路灯竟也修好了。
如今那些曾与他有过节的面孔, 早已消失在这片街区里, 据说一年前的那场大清扫,把藏在暗处的毒瘤连根拔起。
之前裴寂青得罪过的人,几乎都销声匿迹了,听到说曾经的邻居说过有过一个人来祭拜过他母亲。
曾经杂货店的老店主给他倒了杯劣质茶水,杯底沉着几片碎茶叶。老人絮絮叨叨说起往事, 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一下:“去年有人来祭拜过你母亲。”
他手指比划着:“穿得板正,像个大人物。”
裴寂青他不用听完描述就知道是谁,会知道那个简陋墓园位置的,能光明正大出现在这里的, 除了沈晖星,不会有第二个人。
就像他终于明白下城区突然好转的治安背后,是谁在不动声色地运作。街道传来巡逻车的警笛声,由远及近,又渐渐消失。
裴寂青让同事先离开,他就在附近逛逛。
这些年下城区的人越来越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不同程度地受信息素污染所害,能走的早就拖家带口逃离了这片废土,只剩下些被病痛拖住脚步的老人,像枯树般固执地扎根在这片逐渐死去的土地上。
街角的公示栏还贴着几年前亚联国的禁区提案,泛黄的纸张边缘卷曲,被风雨侵蚀得字迹模糊。
当年这个提议在议会吵得不可开交,最后不了了之。其中牵扯太多,那些藏匿在此的通缉犯,宁愿赌上性命也要守着这片法外之地。
对他们而言,离开意味着牢狱甚至死刑,留下不过是慢性死亡罢了。
后来亚联国的中央军来过几次,士兵们端着枪挨家挨户搜查,但每次清剿都像拳头打进棉花里,抓几个无关紧要的小喽啰,收缴些破铜烂铁的武器,过不了多久,那些阴暗的角落又会滋生出新的势力。渐渐地,军部的行动间隔越来越长,最后索性放任自流,只在外围拉起警戒线,像圈养一笼危险的野兽。
关于信息素污染的消息,像被刻意按在水面下的皮球,始终没能真正浮出公众视野。上层发布的公告总是含糊其辞,将异常病例归咎于季节性流感或区域性疾病。
报纸角落里的相关报道不过豆腐块大小。
起初只是零星几个案例,后来变成无法忽视的腺体疾病群体性事件。
裴寂青始终支持设立临河禁区,不然早晚会被时间抹去这件事的严重程度,谁又会在乎重返故土的百姓。
于是背后有相同想法的人一起组织了这次采访,希望能够拉到更多支持。
裴寂青站在曾经的旧屋前,铁门上的红漆早已斑驳脱落,生锈的铰链在风中发出细微的吱呀声。他偏过头,恍惚看见十几岁的自己背着书包飞奔而来,徐明珠女士总爱站在门廊下等他,瘦削的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 ↑返回顶部↑
裴寂青确实是故意躲着沈晖星。
他送出那份“谢礼”之后, 他们就再没单独联系过,除了关于女儿的事。
沈晖星的授勋仪式,他当然也被邀请了, 掐着点入场, 坐在最远的角落提前离席;就算公共场合遇见时, 目光总是恰到好处地错开;连分开的各种交接都特意让律师代劳。
这种刻意的疏远,聪明如沈晖星不可能察觉不到。
有些事既成过往便不必再纠缠。
裴寂青现在要做的事情很多, 既然结局已定, 再反复撕扯伤口只会让彼此更难堪。
裴家因为涉及此事被调查,沈晖星让裴寂青不用插手此事, 他会处理好。
沈晖星说会处理, 就一定会处理得干干净净, 这点他比谁都清楚。
裴寂青这次回下城区,去了旧地。
裴寂青收拾好采访设备,镜头盖上发出“咔嗒”一声轻响。
下城区如今治安比以前好了太多, 街道也比从前安静了许多, 破碎的路灯竟也修好了。
如今那些曾与他有过节的面孔, 早已消失在这片街区里, 据说一年前的那场大清扫,把藏在暗处的毒瘤连根拔起。
之前裴寂青得罪过的人,几乎都销声匿迹了,听到说曾经的邻居说过有过一个人来祭拜过他母亲。
曾经杂货店的老店主给他倒了杯劣质茶水,杯底沉着几片碎茶叶。老人絮絮叨叨说起往事, 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一下:“去年有人来祭拜过你母亲。”
他手指比划着:“穿得板正,像个大人物。”
裴寂青他不用听完描述就知道是谁,会知道那个简陋墓园位置的,能光明正大出现在这里的, 除了沈晖星,不会有第二个人。
就像他终于明白下城区突然好转的治安背后,是谁在不动声色地运作。街道传来巡逻车的警笛声,由远及近,又渐渐消失。
裴寂青让同事先离开,他就在附近逛逛。
这些年下城区的人越来越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不同程度地受信息素污染所害,能走的早就拖家带口逃离了这片废土,只剩下些被病痛拖住脚步的老人,像枯树般固执地扎根在这片逐渐死去的土地上。
街角的公示栏还贴着几年前亚联国的禁区提案,泛黄的纸张边缘卷曲,被风雨侵蚀得字迹模糊。
当年这个提议在议会吵得不可开交,最后不了了之。其中牵扯太多,那些藏匿在此的通缉犯,宁愿赌上性命也要守着这片法外之地。
对他们而言,离开意味着牢狱甚至死刑,留下不过是慢性死亡罢了。
后来亚联国的中央军来过几次,士兵们端着枪挨家挨户搜查,但每次清剿都像拳头打进棉花里,抓几个无关紧要的小喽啰,收缴些破铜烂铁的武器,过不了多久,那些阴暗的角落又会滋生出新的势力。渐渐地,军部的行动间隔越来越长,最后索性放任自流,只在外围拉起警戒线,像圈养一笼危险的野兽。
关于信息素污染的消息,像被刻意按在水面下的皮球,始终没能真正浮出公众视野。上层发布的公告总是含糊其辞,将异常病例归咎于季节性流感或区域性疾病。
报纸角落里的相关报道不过豆腐块大小。
起初只是零星几个案例,后来变成无法忽视的腺体疾病群体性事件。
裴寂青始终支持设立临河禁区,不然早晚会被时间抹去这件事的严重程度,谁又会在乎重返故土的百姓。
于是背后有相同想法的人一起组织了这次采访,希望能够拉到更多支持。
裴寂青站在曾经的旧屋前,铁门上的红漆早已斑驳脱落,生锈的铰链在风中发出细微的吱呀声。他偏过头,恍惚看见十几岁的自己背着书包飞奔而来,徐明珠女士总爱站在门廊下等他,瘦削的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