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2 / 3)
他也并不知道自己要往何处去,茫茫然地走在街上。街上人群熙攘,全是成双结对,显得他孑然到格格不入的地步。
只是他从来也不是会被别人目光影响的性子。他闲庭信步般走过一条又一条长街,直到长夜过半、上元将尽,听见烟花和爆竹的声音逐渐变得响亮,才仿佛被这嘈杂的爆声忽然震醒。
他来这里做什么?
他没有需要陪伴的人,这样的夜里,他就该一直看公文才对。
他在心里嗤笑自己的愚蠢,转头就要返回家中。
就是这一转头,他忽然看到灯火煌煌里,有一个素净婉约的背影,亭亭立于人潮之中,在光影明灭里浮浮沉沉。
息停看不到她的脸,可是就这么一瞥,他就知道那是李常希。
就这么一瞥,他燥郁空茫了一整晚的心终于沉沉地落定下来。他终于可以解释自己今晚的出行——原来只是为了这一时凑巧的相遇。
既然是为了这一遇,他就不能什么都不做,便这样袖手离开。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迈步走了过去,出口唤她道:“李娘子。”
她与她身边的人一起转了过来。
因李相亡故,李常希只穿了一身素淡衣裳,面上亦未涂脂粉,但在繁华京师的灯火映照下,反是一种月辉盈盈的皎皎温婉。
她就如此的与旁人不同。
而她身边站着的青年高大俊美,唇角眉梢都是温和笑意,整个人平易非常,一看就是个细心体贴又开朗明媚的世家郎君。
只是瞧见,就觉得……非常碍眼。
息停压抑着心里的一些厌烦,没有对这年轻郎君分去半个眼神,只是维持着面上的平淡,垂首去望李常希,道:“李娘子,好久不见。”
李常希也没想到会在此处、会在此处遇到息停,她有些惊讶地望着他,回过头去看了看身边那位年轻郎君,才转头唤他一句“息大郎君”。
这是个很客套的称呼,并且带着并不想要介绍的生疏。
息停听着这句唤,心中想,从前她无意间说过一句“阿停”,倒也比这句好听许多。
都是因为旁边这人。
可即便她不肯说,他也知道这人是谁。实际上,虽然已经数月未见,但是与她有关的所有事,他都非常清晰的了解。
昌平案了断,李家父女洗脱罪名,可惜李相患病积重难返,未能熬过去岁秋末。他临去前放心不下两个未嫁的女儿,特地安排了她们的去处。
李家二娘子与一位今上赏识的年轻朝臣两情相悦,李相怕自己去后耽误了她,便特地命她尽快成婚,不必守丧,赶着临去之前见证了次女的婚事。
但是幼女常希是尚未定下夫家的。
他为此特地去信,联络了早已断绝关系多时的关西李家,卑辞认错,恳求李家接回幼女,免她孤身在京无人可依。
李家得信,派人星夜兼程赶来见他最后一面。
李常希那几位叔伯过来,带了几个成家的儿子,尚可能帮衬着料理后事;可她有位外嫁的姑母带了个不曾婚配的幼子,意图就非常值得思量了。
眼下能站在她身边的,大约也就只有她这位表兄赵信。
此刻三人对面而立,却仿佛被无形分割成了两个部分。虽
然只有一步之距,他却仿佛是被推在千山万水之外。 ↑返回顶部↑
只是他从来也不是会被别人目光影响的性子。他闲庭信步般走过一条又一条长街,直到长夜过半、上元将尽,听见烟花和爆竹的声音逐渐变得响亮,才仿佛被这嘈杂的爆声忽然震醒。
他来这里做什么?
他没有需要陪伴的人,这样的夜里,他就该一直看公文才对。
他在心里嗤笑自己的愚蠢,转头就要返回家中。
就是这一转头,他忽然看到灯火煌煌里,有一个素净婉约的背影,亭亭立于人潮之中,在光影明灭里浮浮沉沉。
息停看不到她的脸,可是就这么一瞥,他就知道那是李常希。
就这么一瞥,他燥郁空茫了一整晚的心终于沉沉地落定下来。他终于可以解释自己今晚的出行——原来只是为了这一时凑巧的相遇。
既然是为了这一遇,他就不能什么都不做,便这样袖手离开。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迈步走了过去,出口唤她道:“李娘子。”
她与她身边的人一起转了过来。
因李相亡故,李常希只穿了一身素淡衣裳,面上亦未涂脂粉,但在繁华京师的灯火映照下,反是一种月辉盈盈的皎皎温婉。
她就如此的与旁人不同。
而她身边站着的青年高大俊美,唇角眉梢都是温和笑意,整个人平易非常,一看就是个细心体贴又开朗明媚的世家郎君。
只是瞧见,就觉得……非常碍眼。
息停压抑着心里的一些厌烦,没有对这年轻郎君分去半个眼神,只是维持着面上的平淡,垂首去望李常希,道:“李娘子,好久不见。”
李常希也没想到会在此处、会在此处遇到息停,她有些惊讶地望着他,回过头去看了看身边那位年轻郎君,才转头唤他一句“息大郎君”。
这是个很客套的称呼,并且带着并不想要介绍的生疏。
息停听着这句唤,心中想,从前她无意间说过一句“阿停”,倒也比这句好听许多。
都是因为旁边这人。
可即便她不肯说,他也知道这人是谁。实际上,虽然已经数月未见,但是与她有关的所有事,他都非常清晰的了解。
昌平案了断,李家父女洗脱罪名,可惜李相患病积重难返,未能熬过去岁秋末。他临去前放心不下两个未嫁的女儿,特地安排了她们的去处。
李家二娘子与一位今上赏识的年轻朝臣两情相悦,李相怕自己去后耽误了她,便特地命她尽快成婚,不必守丧,赶着临去之前见证了次女的婚事。
但是幼女常希是尚未定下夫家的。
他为此特地去信,联络了早已断绝关系多时的关西李家,卑辞认错,恳求李家接回幼女,免她孤身在京无人可依。
李家得信,派人星夜兼程赶来见他最后一面。
李常希那几位叔伯过来,带了几个成家的儿子,尚可能帮衬着料理后事;可她有位外嫁的姑母带了个不曾婚配的幼子,意图就非常值得思量了。
眼下能站在她身边的,大约也就只有她这位表兄赵信。
此刻三人对面而立,却仿佛被无形分割成了两个部分。虽
然只有一步之距,他却仿佛是被推在千山万水之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