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穿成历史名人的宠物 第228节(1 / 4)
随着一声虎啸,天边阴云聚起,本来就有些阴沉的天色更是黑下来,随着风声骤起,雨点噼里啪啦地砸下来。
洗洗脑子吧你们!
李盛还迈着步子走下来,到了前面站定,一声虎啸吓晕了前面为首的两个老头,为老不尊永不知足的蠢东西!
李盛的皮毛最外面是一层厚密的针毛,能短时间内防水,他在外面绕着这些人走了两三圈,看着他们身上的衣服都湿透了,蔫哒哒地狼狈不已,这才跳上台阶回去了。
刚一进殿嬴政就过来亲自给他擦擦皮毛上的水迹,李盛往后退了几步,一个旋风甩头自己甩干了一半,然后伸出爪子把嬴政往外面推了推:行啦,坏事儿都由他这个白脸干了,嬴政接下来该去扮红脸,毕竟爵位也降了,钱也罚了,该恩威并施地把人劝回去了。
毕竟还有好几个老头儿呢,真在这儿病出个好歹,对嬴政的名声也不好。
第341章
逐客之争已经落下帷幕,借此,嬴政作为君主,把宗室和勋贵中心怀不满怨愤不服的那些都压制下去,君主集权更进一步,他当然是心怀畅意。
李斯作为这次代表六国客卿首先出战的排头兵,在嬴政那里展示了自己的忠诚与才干,又在六国客卿这边占尽了人心,不久后又被嬴政升职做了廷尉,也是春风得意。
而被嬴政在宫宴上安抚的六国客卿也是心下安定,秦王年轻力壮且虚怀若谷,尊崇他们这些头被来的才臣,眼下又是正值秦国强盛而六国卑弱的天下大势,正是他们大展宏图一展抱负的时候啊!
于是大家都各有各的快乐,只除了那些被免职降爵的人员——但是也没人在乎他们就是了。
国内安稳团结,这几年国力强盛,郑国渠的修建也渐入佳境,嬴政便开始频繁召见谋臣和将领们,商议是不是该重开战事,继续一统六国的大业。
对此,李斯郑重谏言:“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大王正该抓住机会果断发兵图谋天下!”
“今诸侯服秦,譬如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虽然有点夸张吧,秦国灭除六国也不像他说的“如同扫除灶头灰尘”那样简单,但是这话多提气啊!
嬴政就很喜欢听,而且李斯其实也没说错,眼下六国确实势微,不趁着敌弱我强的时候赶紧下手,等人家回过劲儿来就不好打了!
“倘若今怠慢而不急就,诸侯复起,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
现在这个时机也很好,楚国和魏国刚因为两处郡县闹了不愉快,赵国之前与韩国似乎因为结盟的事情有些龃龉,且六国贤才稀少,像之前信陵君那样既有号召力又有军事才干的人也少啊,眼下他们是绝对联合不起来的!
嬴政大为赞同,但是很快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先打谁呢?
李斯依然坚持自己之前的看法:先打韩国!理由也很简单,韩国最好打啊!
而且还和秦国接壤,打完了直接吞并,疆域扩大实力增强,再去打旁边的邻国,这军事据点就有了,无论是动兵还是后勤,都更方便快捷。
但是韩非立刻跳出来反对——他来到秦国的意义非常明确,就是“存韩而弱秦”,尽量为韩国拖延时间,一听李斯这话,哪里还坐得住?
韩非的建议是“稳住楚国和魏国,先攻打赵国和齐国”,至于为什么不先攻打秦国,他也是有自己的理由,当然了,是看起来有利于秦国的理由。
首先,韩国一直是秦国最听话最忠诚的小弟,“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扞蔽,入则为席荐”,您就算先打谁也不能先打自己人啊。
在嬴政面前,韩非的姿态放得很低,口称韩国为“内臣之国”。
相比较,赵国与秦国仇恨更深,这些年来,张罗着联合抗秦,不停扩张军队主张合纵,甚至向天下宣称“暴秦不弱,则诸侯必灭宗庙”,按照后世的话说,就是在舆论层面上大谈秦国威胁论。
赵国这么跟你对着干你不打他,你先打自己的小弟韩国,秦国在道义上讲不过去啊,将来天下人谁还向着秦国说话?
最后,韩非认为韩国也不是那么好打的,韩国处在“四战之地”,秦国就算打下来了韩国的城池,也会遭到其他国家的抗击,白费力气,性价比很低啊!
听起来很有道理是不是?
但是很快,李斯就逐一驳斥了。 ↑返回顶部↑
洗洗脑子吧你们!
李盛还迈着步子走下来,到了前面站定,一声虎啸吓晕了前面为首的两个老头,为老不尊永不知足的蠢东西!
李盛的皮毛最外面是一层厚密的针毛,能短时间内防水,他在外面绕着这些人走了两三圈,看着他们身上的衣服都湿透了,蔫哒哒地狼狈不已,这才跳上台阶回去了。
刚一进殿嬴政就过来亲自给他擦擦皮毛上的水迹,李盛往后退了几步,一个旋风甩头自己甩干了一半,然后伸出爪子把嬴政往外面推了推:行啦,坏事儿都由他这个白脸干了,嬴政接下来该去扮红脸,毕竟爵位也降了,钱也罚了,该恩威并施地把人劝回去了。
毕竟还有好几个老头儿呢,真在这儿病出个好歹,对嬴政的名声也不好。
第341章
逐客之争已经落下帷幕,借此,嬴政作为君主,把宗室和勋贵中心怀不满怨愤不服的那些都压制下去,君主集权更进一步,他当然是心怀畅意。
李斯作为这次代表六国客卿首先出战的排头兵,在嬴政那里展示了自己的忠诚与才干,又在六国客卿这边占尽了人心,不久后又被嬴政升职做了廷尉,也是春风得意。
而被嬴政在宫宴上安抚的六国客卿也是心下安定,秦王年轻力壮且虚怀若谷,尊崇他们这些头被来的才臣,眼下又是正值秦国强盛而六国卑弱的天下大势,正是他们大展宏图一展抱负的时候啊!
于是大家都各有各的快乐,只除了那些被免职降爵的人员——但是也没人在乎他们就是了。
国内安稳团结,这几年国力强盛,郑国渠的修建也渐入佳境,嬴政便开始频繁召见谋臣和将领们,商议是不是该重开战事,继续一统六国的大业。
对此,李斯郑重谏言:“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大王正该抓住机会果断发兵图谋天下!”
“今诸侯服秦,譬如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虽然有点夸张吧,秦国灭除六国也不像他说的“如同扫除灶头灰尘”那样简单,但是这话多提气啊!
嬴政就很喜欢听,而且李斯其实也没说错,眼下六国确实势微,不趁着敌弱我强的时候赶紧下手,等人家回过劲儿来就不好打了!
“倘若今怠慢而不急就,诸侯复起,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
现在这个时机也很好,楚国和魏国刚因为两处郡县闹了不愉快,赵国之前与韩国似乎因为结盟的事情有些龃龉,且六国贤才稀少,像之前信陵君那样既有号召力又有军事才干的人也少啊,眼下他们是绝对联合不起来的!
嬴政大为赞同,但是很快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先打谁呢?
李斯依然坚持自己之前的看法:先打韩国!理由也很简单,韩国最好打啊!
而且还和秦国接壤,打完了直接吞并,疆域扩大实力增强,再去打旁边的邻国,这军事据点就有了,无论是动兵还是后勤,都更方便快捷。
但是韩非立刻跳出来反对——他来到秦国的意义非常明确,就是“存韩而弱秦”,尽量为韩国拖延时间,一听李斯这话,哪里还坐得住?
韩非的建议是“稳住楚国和魏国,先攻打赵国和齐国”,至于为什么不先攻打秦国,他也是有自己的理由,当然了,是看起来有利于秦国的理由。
首先,韩国一直是秦国最听话最忠诚的小弟,“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扞蔽,入则为席荐”,您就算先打谁也不能先打自己人啊。
在嬴政面前,韩非的姿态放得很低,口称韩国为“内臣之国”。
相比较,赵国与秦国仇恨更深,这些年来,张罗着联合抗秦,不停扩张军队主张合纵,甚至向天下宣称“暴秦不弱,则诸侯必灭宗庙”,按照后世的话说,就是在舆论层面上大谈秦国威胁论。
赵国这么跟你对着干你不打他,你先打自己的小弟韩国,秦国在道义上讲不过去啊,将来天下人谁还向着秦国说话?
最后,韩非认为韩国也不是那么好打的,韩国处在“四战之地”,秦国就算打下来了韩国的城池,也会遭到其他国家的抗击,白费力气,性价比很低啊!
听起来很有道理是不是?
但是很快,李斯就逐一驳斥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