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这可到哪里说理去??
  那告密令,只规定了告逃籍,却根本没人会理会他们被排挤这样的事!
  倒也不是官府真的完全不想管,而是因为他们已经自顾不暇。
  朝堂之上,太子与皇帝剑拔弩张,要求皇帝公开下诏罪*己。
  大朝会已停了数日,皇帝身在宫中,却拒不肯向大周百姓与文武百官自承其罪。西北有西关小侯爷如夜星当空而照,引得无数人心意动,愿意追星捧月而去。东南又有翼阳王乱流,打出了逼皇帝退位的旗号,已经自成一体,割据一方,不再听从朝廷调遣。
  当此情形,谁还有心思管那许多民间死活?
  刘坚身据于皇宫之中,由人在燕京的秦峰为统领,将禁卫军内廷与外廷的兵力层层部署,将整个皇宫围的如铁桶一般。
  太子早已出宫开府,禁卫军当中亦有两卫,在这个时候旗帜鲜明的站在了他身后。
  再加上池瞻统领在京畿的中军一卫余众,也将太子府保卫的密不透风。
  满城戚戚,只待二者一战。
  刘子陵人在太子府中,但府门却并不紧闭,敞开接纳朝臣的奏事与拜访。既然已经公开与君父展开了拉锯,刘子陵以太子当国的名义,接受一切递送过来的文书国事。
  批地方文书,总朝臣议事,俨然一套小朝堂做派。
  褚博瞻身为宰相,却因为被太子围了府不得出,也无法组织起朝臣与太子有效对抗。
  皇宫中的刘坚,知道自己被迫封禁于皇宫内城之中,这样下去,怕是天下权柄早晚要被他的好太子彻底揽了去!
  太子府。
  刘子陵的太子詹事刚刚送走了前来议事的大臣,向太子禀道:“殿下,今日付御史所奏,告缗令伤民甚重一事,我们是不是应该以太子监国的名义,正式废了这一旨意?况且,当此危局,咱们的兵力也有限,不是更应该用在刀刃上,何苦分出来去管那些告缗,让那些喜告密的恶民得势呢?”
  刘子陵听他说完,随手从案前的奏疏之中捡出一封。
  “你说的可是这一件”
  太子詹事接过奏疏,只看了几眼便点头:“正是付御史此议。”
  “臣以为,告缗一事,在民间积怨极重,臣恐迟则生变哪!”
  刘子陵闻言,微微抬了头看他:“詹事所虑不错。只是,詹事可曾想过,若此时告缗令撤,民怨倒是可以适当的释放了,可届时我眼燕京与大周朝各地郡县,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太子詹事稍作思索:“陛下之所以会有告缗令发出,为的是阻断民间逃籍之风。那么如若一朝令改,只怕会掀起一场巨大的逃籍风潮。”
  刘子陵:“不错。这也是为什么,本宫不仅不会撤此禁令,反倒要切实的要百姓们令行禁止的原因。”
  “逃了籍,那便失了民。失了在籍民,失的可不单单是户籍簿上的数字,而是我大周实实在在的赋役人口、财政国力之基!”
  太子詹事深深叹了一口气:“殿下所虑甚是!为一国长久之计,民众的流失都是不可承受的,哪怕叫百姓们暂时忍过这一时之痛,待殿下平稳了政局,自会重新还他们一个承平天下!”
  刘子陵听了他的这一番话,却显然并不仅仅只为此一点。
  他道:“更重要的是,这些逃籍的百姓,他们想要去的地方,也是本宫决不能容许他们离开的原因。”
  太子詹事当即会意:“西关郡,西关小侯爷。”
  刘子陵颔首:“子晔已然是不可忽视的雄踞一方的真正霸主,此时若在本宫与父皇角力之机,使四方生民大量流入西关。只会让本宫今后平西关的难度,更进一步的加大。本宫岂可放任自流。”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