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3 / 4)
这一次,自然也随军同行。
天禧一十六年秋,十月初三日。
西关十万兵,由西关小侯爷亲自坐镇,陈兵西关与范阳郡的房山隘口。
范阳郡刺史与驻扎在此地的中军三卫四个营兵力,已经得知了刘子焉二十五万大军一日之间降了西关的消息,哪里敢贸然迎战?
紧锁隘口关防,闭而不出。
一群人聚在一起,就降还是不降一事吵得不可开交。
刘子晔倒也没有急于出击,她很有耐心的驻扎大军于隘口西侧,似乎什么也不打算做,也似乎稳操胜券,坐等范阳郡出降。
第二日,范阳郡中开始流传圣祖皇帝诏书一事,原来当年的西关王才应当是继承皇位之人,现在的皇帝刘坚,则是在先皇病中,用了阴司手段,谋夺而登位。
范阳郡本就是受到西关郡影响最深的临郡,那些佛门僧徒最早就是在范阳郡传颂西关小侯爷之善德。
过去几年之间,因着最靠近西关的地利之便,半数郡民都迁往了西关。
现在听说西关小侯爷来了,而且西关小侯爷才是那个正统的皇位继承人,更是人心思变!人人争迎西关小侯爷入范阳郡,接管范阳!
可那些范阳郡的守官与房山隘口的守将,却不能如此毫无负担的接受西关侯入境。
毕竟他们可是刘坚或者太子刘子陵所任命的官。
谁知,又过去了两日。
竟有消息传来,大周朝当朝太子刘子陵,起兵围宫,却兵败而被诛戮!
开国四将之一的池瞻,也已经逃离了燕京!燕京朝堂因为太子谋反一事,双方军马在城中展开大战,半数街区成为废墟,朝堂重臣与武官亦因为这次大战,以及战后的清算,而空出了大半。
局势风雨飘摇。
中军三军留驻在房山的三个营官,有两个都是池家派系的兵出身。范阳郡刺史当年也曾受过太子刘子陵的举荐之恩。
这个消息传来,终于击溃了他们最后一丝防守。
当天傍晚,房山隘口的关防洞开。
中军三卫的三个营长,范阳郡刺史携刺史府属官,出关迎西关小侯爷入驻范阳。
范阳易主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出去。
刘子晔并没有在范阳郡停留过久,十日后,由杜晖派人接手范阳郡后续的接洽事宜,又带着大军,按照规划的行军路线。
出范阳,过北面的平山,过平阳、邙山郡,所到之处,官民百姓悉数开城门,夹道相迎。
大军几无停滞,直指刘坚所据守的大周都城燕京。
第107章
燕京城中。
刘坚重新收拾组织起来的皇廷禁卫军,在城西的寒山寺外,列阵摆出几里地。
寒山寺外的数里山门石阶上,慢慢前往寺门的百姓们仍然数众。但这一次明显不同的是,这些百姓行动迟缓,毫无争抢涌入之感。
不过是在禁军的看守之下,不得不前行而已。 ↑返回顶部↑
天禧一十六年秋,十月初三日。
西关十万兵,由西关小侯爷亲自坐镇,陈兵西关与范阳郡的房山隘口。
范阳郡刺史与驻扎在此地的中军三卫四个营兵力,已经得知了刘子焉二十五万大军一日之间降了西关的消息,哪里敢贸然迎战?
紧锁隘口关防,闭而不出。
一群人聚在一起,就降还是不降一事吵得不可开交。
刘子晔倒也没有急于出击,她很有耐心的驻扎大军于隘口西侧,似乎什么也不打算做,也似乎稳操胜券,坐等范阳郡出降。
第二日,范阳郡中开始流传圣祖皇帝诏书一事,原来当年的西关王才应当是继承皇位之人,现在的皇帝刘坚,则是在先皇病中,用了阴司手段,谋夺而登位。
范阳郡本就是受到西关郡影响最深的临郡,那些佛门僧徒最早就是在范阳郡传颂西关小侯爷之善德。
过去几年之间,因着最靠近西关的地利之便,半数郡民都迁往了西关。
现在听说西关小侯爷来了,而且西关小侯爷才是那个正统的皇位继承人,更是人心思变!人人争迎西关小侯爷入范阳郡,接管范阳!
可那些范阳郡的守官与房山隘口的守将,却不能如此毫无负担的接受西关侯入境。
毕竟他们可是刘坚或者太子刘子陵所任命的官。
谁知,又过去了两日。
竟有消息传来,大周朝当朝太子刘子陵,起兵围宫,却兵败而被诛戮!
开国四将之一的池瞻,也已经逃离了燕京!燕京朝堂因为太子谋反一事,双方军马在城中展开大战,半数街区成为废墟,朝堂重臣与武官亦因为这次大战,以及战后的清算,而空出了大半。
局势风雨飘摇。
中军三军留驻在房山的三个营官,有两个都是池家派系的兵出身。范阳郡刺史当年也曾受过太子刘子陵的举荐之恩。
这个消息传来,终于击溃了他们最后一丝防守。
当天傍晚,房山隘口的关防洞开。
中军三卫的三个营长,范阳郡刺史携刺史府属官,出关迎西关小侯爷入驻范阳。
范阳易主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出去。
刘子晔并没有在范阳郡停留过久,十日后,由杜晖派人接手范阳郡后续的接洽事宜,又带着大军,按照规划的行军路线。
出范阳,过北面的平山,过平阳、邙山郡,所到之处,官民百姓悉数开城门,夹道相迎。
大军几无停滞,直指刘坚所据守的大周都城燕京。
第107章
燕京城中。
刘坚重新收拾组织起来的皇廷禁卫军,在城西的寒山寺外,列阵摆出几里地。
寒山寺外的数里山门石阶上,慢慢前往寺门的百姓们仍然数众。但这一次明显不同的是,这些百姓行动迟缓,毫无争抢涌入之感。
不过是在禁军的看守之下,不得不前行而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