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1 / 3)
但等我点数完光是开篇就留下的、这么多叫人疑惑的问题后,我又陷入了自我反省当中:
这算不算是又进入了一种怪圈?
一种另类的、审判主角的怪圈?
而我在这样掰碎了分析主角‘人设’上可以被利用来求生的点,是否也在责怪‘不破真理’没有借此做出行动,然后二次伤害了她呢?
我觉得我有病,因为女人爱反省自己是一种病。
作者才应该反省自己为什么这么书写这个故事,除非是囿于能力,不然作者肯定有别的更好的结构来表达,‘系统性谋杀需要被关注’这一观点。
我肯定不是唯一一个这样想的人。
至少姐姐会是另一个。
就拿故事的开篇,‘不破真理’选择走上做虚拟主播的道路,是因为她的性格内向,在校园中就无法自然地融入其他同学地对话,即使在出社会后,遍地抢着新卒的公司面前,她也无法自然处之,所以才选择去做虚拟主播。
资本社会对于性格内向者的结构性压迫客观存在,它三六九等划分出性格与收益之间的关系,鉴于资本运作的方式,外向者的获利是显著高于内向者,它因此优胜劣汰掉了内向者……
作者却在这个段落中表现得像是‘不破真理’做错了什么。
‘她’是怎么怎么样,‘她’无法怎么怎么样——
然而实际上,我们都清楚,当厨师无法烹饪好河豚得时候,我们不会去怪河豚有毒;进行刻薄又写实的同等替换后,到了同样拆吃一只人时,不会吃的家伙们,却可以开始贬损起‘她’来。
……有时我真希望有某位被贬损为‘内向者’的人,可以站在台上,回答众人,成功的好处是现在你们竟然认为我的每句话都是对的了。
不过在不客观的世界里,我只能‘客观’地希望,‘不破真理’至少可以不去在乎这种贬损,想笑再笑。
……但就她的职业选择来看,不知道能否如愿。毕竟在这个职业里,职业道德和个人意志不能友好共存,它甚至就是以此为卖点。
我是不是又陷入了审判?
在‘不破真理’选择主播这样一个职业后,刻板的骚扰剧情和层出不穷的黄色笑话,就跟暴雨时从每个门缝、窗口,钻入的飞蚁一样难缠。
我对此并不能像作者一样,高高在上地说一句,诸如‘她在选择了这样的职业时,就将未来可能发生在她身上的一切,埋下了伏笔’,尽管我确实知道这种情况一定——是一定——会发生。
但作者说得跟不选这个职业好像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似的。(笑)
我们知道显然不是这样的。
尽管‘不破真理’在找到直播的诀窍后,也有对这些骚扰的弹幕予以反击(也只是用比较文雅的语言艺术骂了回去),但凭什么她一开始要被骂呢?又或者这个反复琢磨如何反驳的过程真的有必要吗?
作者是为了展示群体的浪潮面前,她的无力和脆弱用以被观赏;还是因为她需要一个被开脱‘回击’这个行动的理由,所以要先让她成为‘受害者’?
如果可以,我希望‘不破真理’可以不必成为需要反击的‘受害者’——
这一个想法产生的当下,我愈发明白起姐姐并不推荐我阅读这本小说的目的。
她也许是感觉我们正照着镜子,镜子里‘不破真理’映出的脸,竟然是我们自己的脸。
愈读到后面,这种感觉愈发强烈。
尤其是故事的最后,因为前男友和主播这份工作,前男友以‘爱’之名的跟踪、偷窥,因此在周围居民间蔓延开来的谣言,‘不破真理’的父母因为羞于认可自己拥有这样一个女儿,在‘不破真理’因为前男友骚扰,而上门求助时,他们断然拒绝了叫他们丢脸的女儿的请求;
当‘不破真理’另想它法,通报前男友闯空门的事件,给附近的警局,却因为凶嫌的身份是‘前男友’,而被附近警局的警官认定为情感纠纷,而不予立案出警;
在最后一夜,她躲在洗手间,拨了七个电话,却因为她之前已经被认定为情感纠纷,迟迟没有出警而最终被害—— ↑返回顶部↑
这算不算是又进入了一种怪圈?
一种另类的、审判主角的怪圈?
而我在这样掰碎了分析主角‘人设’上可以被利用来求生的点,是否也在责怪‘不破真理’没有借此做出行动,然后二次伤害了她呢?
我觉得我有病,因为女人爱反省自己是一种病。
作者才应该反省自己为什么这么书写这个故事,除非是囿于能力,不然作者肯定有别的更好的结构来表达,‘系统性谋杀需要被关注’这一观点。
我肯定不是唯一一个这样想的人。
至少姐姐会是另一个。
就拿故事的开篇,‘不破真理’选择走上做虚拟主播的道路,是因为她的性格内向,在校园中就无法自然地融入其他同学地对话,即使在出社会后,遍地抢着新卒的公司面前,她也无法自然处之,所以才选择去做虚拟主播。
资本社会对于性格内向者的结构性压迫客观存在,它三六九等划分出性格与收益之间的关系,鉴于资本运作的方式,外向者的获利是显著高于内向者,它因此优胜劣汰掉了内向者……
作者却在这个段落中表现得像是‘不破真理’做错了什么。
‘她’是怎么怎么样,‘她’无法怎么怎么样——
然而实际上,我们都清楚,当厨师无法烹饪好河豚得时候,我们不会去怪河豚有毒;进行刻薄又写实的同等替换后,到了同样拆吃一只人时,不会吃的家伙们,却可以开始贬损起‘她’来。
……有时我真希望有某位被贬损为‘内向者’的人,可以站在台上,回答众人,成功的好处是现在你们竟然认为我的每句话都是对的了。
不过在不客观的世界里,我只能‘客观’地希望,‘不破真理’至少可以不去在乎这种贬损,想笑再笑。
……但就她的职业选择来看,不知道能否如愿。毕竟在这个职业里,职业道德和个人意志不能友好共存,它甚至就是以此为卖点。
我是不是又陷入了审判?
在‘不破真理’选择主播这样一个职业后,刻板的骚扰剧情和层出不穷的黄色笑话,就跟暴雨时从每个门缝、窗口,钻入的飞蚁一样难缠。
我对此并不能像作者一样,高高在上地说一句,诸如‘她在选择了这样的职业时,就将未来可能发生在她身上的一切,埋下了伏笔’,尽管我确实知道这种情况一定——是一定——会发生。
但作者说得跟不选这个职业好像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似的。(笑)
我们知道显然不是这样的。
尽管‘不破真理’在找到直播的诀窍后,也有对这些骚扰的弹幕予以反击(也只是用比较文雅的语言艺术骂了回去),但凭什么她一开始要被骂呢?又或者这个反复琢磨如何反驳的过程真的有必要吗?
作者是为了展示群体的浪潮面前,她的无力和脆弱用以被观赏;还是因为她需要一个被开脱‘回击’这个行动的理由,所以要先让她成为‘受害者’?
如果可以,我希望‘不破真理’可以不必成为需要反击的‘受害者’——
这一个想法产生的当下,我愈发明白起姐姐并不推荐我阅读这本小说的目的。
她也许是感觉我们正照着镜子,镜子里‘不破真理’映出的脸,竟然是我们自己的脸。
愈读到后面,这种感觉愈发强烈。
尤其是故事的最后,因为前男友和主播这份工作,前男友以‘爱’之名的跟踪、偷窥,因此在周围居民间蔓延开来的谣言,‘不破真理’的父母因为羞于认可自己拥有这样一个女儿,在‘不破真理’因为前男友骚扰,而上门求助时,他们断然拒绝了叫他们丢脸的女儿的请求;
当‘不破真理’另想它法,通报前男友闯空门的事件,给附近的警局,却因为凶嫌的身份是‘前男友’,而被附近警局的警官认定为情感纠纷,而不予立案出警;
在最后一夜,她躲在洗手间,拨了七个电话,却因为她之前已经被认定为情感纠纷,迟迟没有出警而最终被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