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3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赵霁托着腮,看着鱼贯而入的考生出神。
  原本此次殿试的题目, 昨夜他就想好了,他想出的是‘捭阖’二字。
  来了这么久,赵霁的心态也渐渐从认命,拼命苟,拼一把转变。
  对战西夏的事让他看到了从‘苟下去’到‘赢下去’的希望。
  赵霁也不伟大,最起码除了偶尔热血上涌的冲动时刻,其余时候他很少产生‘舍一身剐去救天下苍生’的无私想法。
  但如今, 赵霁身边有冠绝天下的五绝之首, 天下第一飞刀……
  不止是赵霁身上的特制在吸引主角,这些被吸引过来的主角们也是赵霁的依仗和依靠。
  赵霁的野心在疯狂生长。
  有这些人在身边, 加上解树的存在, 他可以随时把一些现代的东西借由解树合理化。
  身边有了这些便利,人的野心当然也在增加。不知不觉之间,赵霁的目标就从苟下去改变了。以长远目光来看,辽现在再强横都无关紧要, 重要的是辽之后的金和草原。
  四面强敌,朝廷的新鲜血液需要对纵横运用得心应手的人才。
  考题捭阖便是由此而来。
  可大清早起来,赵霁孙笧打晕又被无情堵在门口说了那一堆之后,非常任性地决定加试一场。
  于是,殿试的考题破天荒地出现了两个。
  为‘捭阖’和‘国君去其国’。
  所谓捭阖,是《鬼谷子》开篇的文章。二字取有开合有道、张弛有度之意。用在处世上就是厚黑学,用在对外上,就是怎么琢磨让辽和高丽打起来,自己好在一边打秋风。用在大局上,就是怎么控制在别人眼里自己的国力,放,放哪部分。收,收哪些点。用最小的人力物力让其他国家互相消磨。
  而‘国君去其国’。原句是:国君去其国,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大夫,曰:\"奈何去宗庙也!\"士,曰:\"奈何去坟墓也!\"
  大概就是说君主离开国家,别人该用什么‘一语致死’的方式直击他的痛处。
  这第二个题,赵霁出题的目的大概就是类似——朕知道朕错了,也知道你们都是对的,但是朕还是不爽,你们等着,朕从殿试里找人帮朕吵架找场子。
  这两个题一出,好不容易镇定下来的人们再次不镇定了。
  但此时大殿,没人敢说什么,只能安耐住心头的各种想要骂娘的冲动,老老实实坐在原处,薅着头发冥思苦想。
  战国学说众多百家争鸣,后面渐渐只剩儒一家独大。就统治阶级和儒学的关系而言,汉是发扬和奠基,到了宋直接就把儒学官方化了。
  殿试的学子万里挑一,各个都是人精,四书五经必然都倒背如流。
  对于非儒学范畴的纵横定然也是知道。
  但纵横的根本和儒学相违背,知道只能说是学子博学,但却少有人对于纵横之术专学专精。就算对此报着些自己想法,怎么论述也是个问题。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一个现代人苦练记叙文准备高考,结果高考试卷一发下来,考卷要求用文言文,而且还限时。
  就算脑子里确实有存货,可怎么在简短地限定时间内,把自己的想法有逻辑,字体漂亮,地写出来。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第一题的捭阖,已然已经非常刁钻了,而第二题的‘国君去其国’,更是从没有人想过会考。
  大部分人看着试卷呆滞好一会儿以后,思路清奇地觉得,陛下出这个题,是不是想要我们歌颂一下陛下对社稷的重要性?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