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2 / 3)
Space是一家噱头十足的“学术酒吧”,将调酒和学术沙龙结合在一起。主理人每个月初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本月的沙龙时间表。主讲嘉宾从导演、作家、收藏家、创业者、到大学教授,都是各行业的翘楚,主题涵盖艺术、心理学、法律、经济学、甚至灵修玄学。
客人们线上预约自己感兴趣的沙龙,按时到场,边喝酒边给大脑充电,情到深处还能与嘉宾激情辩论一番。
这周六傍晚七点的黄金时间沙龙排给了P大历史系新聘助理教授纪忍冬。年仅29岁的她带着新书《回不去的故乡与失声的歌谣》做客Space。
这本书脱胎于她的博士论文,前后历时4年完成。其中整整两年的时间,她走遍世界各地的华人定居地收集口述资料,以华语民谣为线索讲述了华人散居的世界格局。
此书一经出版就在学界引起不小的关注。人们震惊于一个年轻女子如何独自完成漫长而艰辛的田野调查,她的安全如何得到保障?两年来旅居的经费又从哪来?一切都是谜团。
Space酒吧因为纪忍冬的到来人满为患,人们期待一个精干强悍的女人和她的卓绝经历。
纪忍冬倚在书架上的时候,没人将她和今晚的主讲嘉宾联系在一起。直到酒吧主理人隆重介绍她登场,她从黑暗的角落步入灯光下。
人们看到一位穿着墨蓝色露背吊带长裙的美女翩然滑入。
她皮肤呈小麦色,那是东南亚的阳光亲吻过的痕迹。凌乱卷发垂在肩头,肩膀到手臂连绵优美的肌肉线条来自于旅途中搬运行李和书籍。
她眼睛扫过昏暗的酒吧和好奇的酒客,像一只豹子,犀利而沉着。
“哈喽大家好呀,”纪忍冬歪头一笑,“我是纪忍冬。”
她松弛风趣地讲述她在东南亚、美国东西海岸、加拿大、南美、还有澳洲的华人移民地的田野过程。不像个大学教授,倒像是个絮絮叨叨的脱口秀演员。一个小时的讲座,酒客们意犹未尽。
提问环节,大学生模样的男生举手提问,“纪老师你好,我是人类学大三的学生。我知道田野调查是人文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它让研究者走出书卷与人接触。请问你在整整两年的田野中是如何取得当地人信任,和他们沟通的呢?”
“谢谢你的提问。跟当地人相处,简单来说就是,做女儿、做小姨、做姐妹、做情人。”纪忍冬狡黠一笑,这里不是大学课堂,她终于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她一手举着酒杯,另一只手扶着麦架,说着完全不会在课堂上说的话,“遇到老人家呢,就像他们的女儿甚至孙女一样哄他们开心;遇到小朋友,就像小姨一样陪他们玩;遇到同龄的同性,就当姐妹一起嗨皮;遇到同龄的异性,就像情人一样神秘,让他们不自觉地把真话讲给我。只要调查对象承认我是他们‘自己人’,研究就成功了一半。”
两年来,她走出学术象牙塔,和世界各地、三教九流的华人厮混在一起。
最初,她的田野风格很学院派:联系当地大学,通过华人教授找到华人组织。渐渐地她发现,这种做法存在局限性。和学校保持良好关系的华人大多是工作较为体面的中产。而早期劳工、开小卖部的、洗盘子洗碗的、中餐馆里切菜的小厨工她根本接触不到。
于是她在中国城里走街串巷,企图跟当地华人闲聊。可她搭话生硬,人们并不信任这个学者派头十足的女人。她自己也心灰意冷,想要结束这样的田野方式。
就在快要放弃的时候,她发现自己在失败的搭讪中练就了一张厚脸皮。
人脸皮至厚则无敌。她开始不讲章法地上街瞎聊,一会儿跟人家说自己是赴美生子的富豪外室,一会儿说自己是以拿绿卡为结婚目的的恨嫁女,竟然交到不少朋友。当她出于研究伦理终于坦白真实身份后,他们不但没有怪她,反而在惊讶过后主动给她采访。
纪忍冬恍然大悟,原来现实世界本就没有章法。欺骗还是诚实,利用还是真心,并非泾渭分明的两极,更多时候处于模糊地带。
只有相处是真实的。
人们不在乎她最初以什么样的目的接近他们,他们只是习惯了和她接触,并在接触中接纳她。
从那时起,纪忍冬不再因为她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博士生而束手束脚。她跟饭店女老板一起坐在烟熏火燎地后厨边骂男人边腌泡菜,陪丧偶丧子的老大爷钓鱼下棋,和辍学离家出走的青春期叛逆女高中生一起在台球厅鬼混。
她热烈地燃烧与陌生人间的缘分,从他们身上记录下带着各色滤镜的故土记忆,然后离去。
面对酒吧里形形色色的酒客,她的心态也和田野时一样:侃大山呗!出了这间屋子,谁又在乎谁呢?
一路上发生过那么多故事,她正愁没处诉说。
纪忍冬随手把酒杯搁在地下,起身从麦架上摘下麦克风,拽着电线,绕着酒吧正中的空地徘徊。
她脚尖踢起长长的裙摆,像流浪中的中国台湾女作家三毛,“说起做情人,我在巴西交往过一个叫Juan的华裔男孩,他的社会关系极广。南美的华人移民并不占世界华人移民中的主流,调查起来有很多困难。但是借助他的关系,我先后住在五个华人家庭的家里,和他们同吃同住。写出来以后,南美的章节反而是我最满意的部分。”
↑返回顶部↑
客人们线上预约自己感兴趣的沙龙,按时到场,边喝酒边给大脑充电,情到深处还能与嘉宾激情辩论一番。
这周六傍晚七点的黄金时间沙龙排给了P大历史系新聘助理教授纪忍冬。年仅29岁的她带着新书《回不去的故乡与失声的歌谣》做客Space。
这本书脱胎于她的博士论文,前后历时4年完成。其中整整两年的时间,她走遍世界各地的华人定居地收集口述资料,以华语民谣为线索讲述了华人散居的世界格局。
此书一经出版就在学界引起不小的关注。人们震惊于一个年轻女子如何独自完成漫长而艰辛的田野调查,她的安全如何得到保障?两年来旅居的经费又从哪来?一切都是谜团。
Space酒吧因为纪忍冬的到来人满为患,人们期待一个精干强悍的女人和她的卓绝经历。
纪忍冬倚在书架上的时候,没人将她和今晚的主讲嘉宾联系在一起。直到酒吧主理人隆重介绍她登场,她从黑暗的角落步入灯光下。
人们看到一位穿着墨蓝色露背吊带长裙的美女翩然滑入。
她皮肤呈小麦色,那是东南亚的阳光亲吻过的痕迹。凌乱卷发垂在肩头,肩膀到手臂连绵优美的肌肉线条来自于旅途中搬运行李和书籍。
她眼睛扫过昏暗的酒吧和好奇的酒客,像一只豹子,犀利而沉着。
“哈喽大家好呀,”纪忍冬歪头一笑,“我是纪忍冬。”
她松弛风趣地讲述她在东南亚、美国东西海岸、加拿大、南美、还有澳洲的华人移民地的田野过程。不像个大学教授,倒像是个絮絮叨叨的脱口秀演员。一个小时的讲座,酒客们意犹未尽。
提问环节,大学生模样的男生举手提问,“纪老师你好,我是人类学大三的学生。我知道田野调查是人文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它让研究者走出书卷与人接触。请问你在整整两年的田野中是如何取得当地人信任,和他们沟通的呢?”
“谢谢你的提问。跟当地人相处,简单来说就是,做女儿、做小姨、做姐妹、做情人。”纪忍冬狡黠一笑,这里不是大学课堂,她终于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她一手举着酒杯,另一只手扶着麦架,说着完全不会在课堂上说的话,“遇到老人家呢,就像他们的女儿甚至孙女一样哄他们开心;遇到小朋友,就像小姨一样陪他们玩;遇到同龄的同性,就当姐妹一起嗨皮;遇到同龄的异性,就像情人一样神秘,让他们不自觉地把真话讲给我。只要调查对象承认我是他们‘自己人’,研究就成功了一半。”
两年来,她走出学术象牙塔,和世界各地、三教九流的华人厮混在一起。
最初,她的田野风格很学院派:联系当地大学,通过华人教授找到华人组织。渐渐地她发现,这种做法存在局限性。和学校保持良好关系的华人大多是工作较为体面的中产。而早期劳工、开小卖部的、洗盘子洗碗的、中餐馆里切菜的小厨工她根本接触不到。
于是她在中国城里走街串巷,企图跟当地华人闲聊。可她搭话生硬,人们并不信任这个学者派头十足的女人。她自己也心灰意冷,想要结束这样的田野方式。
就在快要放弃的时候,她发现自己在失败的搭讪中练就了一张厚脸皮。
人脸皮至厚则无敌。她开始不讲章法地上街瞎聊,一会儿跟人家说自己是赴美生子的富豪外室,一会儿说自己是以拿绿卡为结婚目的的恨嫁女,竟然交到不少朋友。当她出于研究伦理终于坦白真实身份后,他们不但没有怪她,反而在惊讶过后主动给她采访。
纪忍冬恍然大悟,原来现实世界本就没有章法。欺骗还是诚实,利用还是真心,并非泾渭分明的两极,更多时候处于模糊地带。
只有相处是真实的。
人们不在乎她最初以什么样的目的接近他们,他们只是习惯了和她接触,并在接触中接纳她。
从那时起,纪忍冬不再因为她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博士生而束手束脚。她跟饭店女老板一起坐在烟熏火燎地后厨边骂男人边腌泡菜,陪丧偶丧子的老大爷钓鱼下棋,和辍学离家出走的青春期叛逆女高中生一起在台球厅鬼混。
她热烈地燃烧与陌生人间的缘分,从他们身上记录下带着各色滤镜的故土记忆,然后离去。
面对酒吧里形形色色的酒客,她的心态也和田野时一样:侃大山呗!出了这间屋子,谁又在乎谁呢?
一路上发生过那么多故事,她正愁没处诉说。
纪忍冬随手把酒杯搁在地下,起身从麦架上摘下麦克风,拽着电线,绕着酒吧正中的空地徘徊。
她脚尖踢起长长的裙摆,像流浪中的中国台湾女作家三毛,“说起做情人,我在巴西交往过一个叫Juan的华裔男孩,他的社会关系极广。南美的华人移民并不占世界华人移民中的主流,调查起来有很多困难。但是借助他的关系,我先后住在五个华人家庭的家里,和他们同吃同住。写出来以后,南美的章节反而是我最满意的部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