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对于这样的销售业绩,艾仲雄颇为满意。艾仲雄看重的是销售进度,至于赚多赚少并不在乎,因为他现在急于收摊子,要的是到手的银钱,尽快了结外面的账款。绍英虽说已经回家,但变幻莫测的世事,让他时不时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他意识到自己的生意到了尽头,他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临到老了,一辈子的好名声被糟践,落得个债台高筑留下骂名的下场。
  眼见库存的粮油日渐减少,最多只够卖到下一个集日,而去河东办货的人还不知哪天回来,冯根财忐忑不安,担心用不了几天,粮店恐怕就得关门。老丈人的心思虽说冯根财也明白,但从心底讲,他还是希望裕丰粮店能够一如既往地红火,毕竟它是白龙镇人所共知的一家老字号门店,他也为此倾注了十几年的心血。当冯根财留露出某种担忧后,艾仲雄却不急不躁,只是淡淡地说:“没什么,我们有粮就卖,没粮便罢,世上的钱财挣不完。”
  裕丰粮店依然挂出优惠销售的价牌。之前通过贴匿名告示造谣惑众,想搞乱裕丰的那两家粮店,没有实力再敢抗衡,只得按裕丰粮店的售价而随行就市。白龙镇的粮油价格很快稳了下来,人们先前的恐慌情绪渐渐消减,满大街的人都为艾掌柜的仁心善举称道,谁见了都夸赞他仁义厚道,白龙镇的大善人。
  艾仲雄心里比谁都苦,但有苦难言。三十年前的事就像发生在昨天。清光绪二十五年,已亥猪年,那年他二十五岁。他记得很清楚,广聚庄是在夏至那天挂牌开张的。当天,白龙镇有头脸的人都到了场,祝贺的帐子挂满了店铺门面,吸引了满街人的目光,两班子吹手响吹细打,四盘八碗摆了三四十桌,人们跟他见了面总是掌柜老板的称他。
  谁能料想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风雨雨了几十年,如今却栽到了深坑里,后面究竟会是个什么结局,天知道。现世报啊,绍英你这次可是把老子给坑惨了!不过,心痛归心痛,儿子终究是他家的天,现在平安回到了家,让他悬了好长时间的心总算落了下来。现在他最要紧的是,抓紧把自己身后的事办利落,不能给儿子留下个烂摊子。
  艾仲雄一遍遍地翻看着所欠的账目,按照轻重缓急,依次列出还款清账的单子。这段时间,销售粮油所得的两千五百块大洋,艾仲雄咬紧牙全部用在了还账上,大头当然是白雨亭的,他已调离白龙镇,不仅给他还了本,而且利息也没少一分。艾仲雄长舒了口气,再有十天半月,外欠的一千多块也能得以了结,尤其是大家对他的夸赞和尊重,让他在心灰意冷之时,又感到了莫大的欣慰。
  又是白龙镇逢集的日子。裕丰粮店刚开门一会儿,只听得街头敲锣打鼓,人声鼎沸,一群人抬着一面牌匾,正向裕丰粮店涌来。冯根财出门一看,愣了,这是这么回事呀?
  为首的是镇上的一位杨姓老者,指着面前的牌匾对冯根财说:“我们是来给艾掌柜送匾的,感谢广聚庄,感谢裕丰粮店,艾掌柜可是大善人啊!”六尺长的核桃木牌匾上,工工整整地镌刻着四个金色大字——“积善余庆”。
  冯根财一想,既然人家来了送匾,那就得请老掌柜来接匾啊。冯根财赶紧跑到上院,说与艾仲雄,艾仲雄苦笑道:“这帮人啊,送什么匾呀,这不是硬把我往火鏊上推嘛!”
  艾仲雄实在不愿出去接匾,他知道这顶高帽子被人一戴,以后怕是不好下台的,况
  且裕丰粮店马上就面临着关门停业的问题,便说:“绍英、根财,你俩接下得了,就说我今病了,身子不得来。”
  冯根财觉得这样不定合适,毕竟大家伙是抱着一片感激之情来的,便劝道:“大叔,我看您老人家还是出去见见,把匾接下吧,不然面子上交不过去,都是街坊邻居乡里乡亲的。”
  艾仲雄犹豫了片刻,勉强应道:“也罢。”
  艾仲雄拄着拐杖刚来到裕丰粮店门前,秧歌伞头便唱起了祝福歌: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