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皇帝冷哼一声:“你半夜进了她的房,众目睽睽之下抱了她的身,这叫清白?”
  只见顾陵川向皇帝郑重一拜,神情肃穆,道:“臣半夜进房,因是定国公府小姐高热惊厥,情况紧急,大夫未至,臣自幼习得医术,故不能坐视不理。”
  “施粥当日,灾民骚动,定国公府小姐扭伤脚踝,无法行走。如果臣不及时救她,她便会被一拥而上的灾民踩踏致伤。这些事宜,换做哪位同行官吏,都不会袖手旁观,难道定国公府小姐,谁都能嫁?”
  “长孙皇后是陛下的原配妻子,为了陛下沙场建业,一人独自在家乡照顾妻儿老小,任劳任怨。臣的未婚妻自不敢与长孙皇后相提并论。但她也一直在家乡替臣在祖母与父母身前尽孝。臣岂能轻易辜负?”
  没想到顾陵川竟然将长孙皇后搬了出来。
  长孙皇后早逝,很大原因是年轻时独守家乡,替皇帝承担起照顾家族的责任。皇帝登基后,虽尊她为皇后,由御医精心调养,但长年操劳早已损耗她的根本,终究难以弥补。哪怕如今梁皇贵妃圣宠正浓,也无法撼动少年夫妻的情意,更抵不过长孙皇后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原想着,既然顾陵川不愿也就算了。没想到,他接下来的话,竟是隐有揭发定国公独控北地之嫌。
  “陛下,臣此行北地,发觉北地被人管控甚严,似是有人欺上瞒下,故由北地传来之消息,真假参半,请陛下谨慎待之。另,臣手上已有证据,还望陛下宽限臣数日,待臣理清,再尽数呈于陛下。”
  多年来,皇帝不是没有察觉,只是为了边境安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今顾陵川要将那粉饰的太平揭开,最终的结果便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结局。
  御书房内的空气微微凝滞,皇帝微眯着双眼,似是提醒顾陵川,道:“顾怀远,你可知你在说些什么?”
  顾陵川跪伏于地,声音沉稳而坚定:“陛下,臣是大周朝的臣子,是陛下的臣子,为陛下分愁解忧,臣万死不辞。”
  也就是说,今日,顾陵川在皇帝面前已正式挑明自己的立场。
  这一局,他要么生,要么死。
  不日,户部尚书吴庸因病告假,圣上特命户部侍郎顾陵川暂摄尚书一职,即日起每日入宫面圣,奏报户部政务。
  圣命下达当日,二皇子宇文涣自回京途中急奏入京,称抵京之日须即刻面圣,有要事禀报。
  原本风平浪静的朝堂,霎时间暗潮汹涌。
  第79章 逃脱
  此时,梁贵妃宫内。
  “舅父严守北地往京城的关口,宇文涣同长孙昱怎会逃脱?”
  晋王怒不可遏,厉声质问梁景成。
  宇文涣以勘探水源为由,走的是偏远山地,干的是吃力不讨好的活。太子詹事之女一事,晋王原以为,此举足以令老二,名声尽散,永无翻身之日。当听闻他自请探水,只当他是避祸远离,躲避纷争。
  直至古刹传来消息,长孙昱遭人劫持,他才惊觉不妙。
  想到长孙昱,他对舅父又是一阵恼火。
  早年间,为阻长孙昱立功,舅父与古刹暗中勾结,延迟支援,本欲令他全军覆没,岂料古刹留了一手,将人软禁,作为筹码,从舅父手中敛取好处。
  今年要粮,明年索军械,年年勒索,直至边防军营被蚕食殆尽,不得不私调北地粮储与虚报军械损耗以填补亏空。
  他早已言明这是隐患,然而,舅父始终不敢出兵讨伐古刹,如今恶果结成,祸患已至!
  岂料,梁景成同样怒不可遏,反问道:“顾怀远拖延军饷,我父亲早已察觉异常,你又做了什么?”
  听及此,晋王一拳砸在案几上,脸色阴沉至极。
  彼时,他接到舅父急信,火速赶往户部,可顾怀远的回话无懈可击:“因运河水位骤降,漕运受阻,军饷调度受限,户部已命人加急调拨。”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