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2 / 3)
霍彦并未在明伦堂久坐,处理完必要的文书后,便带着朱买臣,缓步踱出太学宫门。秋阳正好,洒在长安城的街道上,车马粼粼,人声鼎沸。
霍彦并未乘车,而是信步而行。腰间环佩随着步履发出清越而规律的轻响。朱买臣紧随其后,心中虽有昨日震撼的余波,却也隐隐生出一股参与变革的兴奋。
他们穿街过巷,目的地并非显赫的公卿府邸,而是散落在长安城各处的官署、匠坊甚至民居。霍彦手中,早已备好了一叠帖子。他亲自登门,或遣心腹送达,所请之人,五花八门,却绝非等闲。
大司农署下属,精通稼穑、善于推广新农具和新耕法的农学博士正侍弄果苗,接到泰安侯亲至的帖子,手一抖,花剪差点落地,喃喃道:“太学……竟也需吾辈?”
水衡都尉府中,接到帖子的是参与治理黄河、渭水,经验丰富的水利工匠与河工吏员,几人对视一眼,“霍侯还记得咱们,治河那会儿咱们就跟着他,不过太学讲学,我们去干嘛!”
长安县府衙中,熟悉长安乃至三辅律令、精通基层治理、深谙民间疾苦的资深胥吏甚至还有一些名声不显、却身怀绝技的民间巧匠都收到了帖子。
大司农署内,精于算筹、擅长统筹物资、核算账目的算科好手见到霍彦前来就笑,“啧啧,君侯,太学要打算盘?新鲜!”
霍彦还未多说,几人便应下,“君侯相召,岂敢不从?”
霍彦经营多年,人脉深厚,根基扎实。他稍一动作,凭借自己的声望,这些散布在帝国庞大官僚机器角落里的“专才”、“能吏”,很快便被网罗起来。零零散散,竟在短短数日间,汇聚了不下两百人!这些人,或许不通《诗》《书》的微言大义,但是他们通如何做官。
光读书,就只会读书了。
如此庞大而驳杂的群体涌入,安置、分工、明确职责,千头万绪。这些繁琐却至关重要的整合工作,全被朱买臣揽了。他本就以务实著称,现下更展现出了惊人的组织协调能力。
他依据各人所长,或编入霍彦新设的专研农、工、算等实用学科的格院院,或是分派至藏书楼整理典籍,尤其是涉及地理、物产、律法的,或是协助管理太学新增的学田、工坊。
一时之间,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原本空旷寂寥的太学宫偏殿、廊庑,瞬间充满了各种口音、带着不同专业气息的讨论声。
一股前所未有的、混杂着泥土、汗水的蓬勃生气,开始在这古老的学府中弥漫开来。
这动静,自然瞒不过某些嗅觉灵敏的人。
一封帖子,也送到了那位以滑稽多智著称,现今渐失帝宠的东方朔手中。
东方朔痴迷《汉青年》物理多年,正蹲在自家院中,对着一只盛满水、底部穿了小孔的铜盆,观察水流下落的轨迹,口中念念有词。
接到霍彦的帖子,他展开一看,那标志性的、总带着几分戏谑的眉头便挑了起来,发出一声意味悠长的:“啧——”
他何等聪明?一眼便看穿了霍彦给他下帖的用意。
太学那些老博士,个个都是引经据典、掉书袋的好手,满口仁义道德,却于国计民生一窍不通。现下还在闹。
霍彦想搞实学,又嫌那潭够浑,懒得碰。
要拉他东方朔这尾最爱兴风作浪、搅动池水的“大鱼”进去,把那潭沉积多年的腐水彻底搅碎,直接让新鲜的水流进来!
“好你个霍春和,这是拿我当棍子使,去打杀那群老梆子呢!”
东方朔对着铜盆里兀自流淌的水柱笑骂一句。但他眼中并无恼怒,反而闪过一丝终于来活的兴奋。
他想起霍彦这些年请他喝的无数好酒,想起霍彦那张看似优雅随和、实则内藏锋锐、锱铢必较的性子。
“罢了罢了,春和帖至,吃人嘴短。我若不去,怕不是真要被这小子打出胆汁来!”
他拍拍衣袍上的尘土,将那枚“待诏金马门”的金印随意一揣,溜溜达达地便往太学方向去了。
混小子,你且备好酒。
东方朔这尊“大佛”一入局,直接让太学乌漆麻黑。
这只大鱼以其独有的嬉笑怒骂、指桑骂槐之能,帮着霍彦“牵一派打一派”,顺带把那些被除名、心怀怨怼却又不敢明着对抗的博士们气得七窍生烟、却又无可奈何。 ↑返回顶部↑
霍彦并未乘车,而是信步而行。腰间环佩随着步履发出清越而规律的轻响。朱买臣紧随其后,心中虽有昨日震撼的余波,却也隐隐生出一股参与变革的兴奋。
他们穿街过巷,目的地并非显赫的公卿府邸,而是散落在长安城各处的官署、匠坊甚至民居。霍彦手中,早已备好了一叠帖子。他亲自登门,或遣心腹送达,所请之人,五花八门,却绝非等闲。
大司农署下属,精通稼穑、善于推广新农具和新耕法的农学博士正侍弄果苗,接到泰安侯亲至的帖子,手一抖,花剪差点落地,喃喃道:“太学……竟也需吾辈?”
水衡都尉府中,接到帖子的是参与治理黄河、渭水,经验丰富的水利工匠与河工吏员,几人对视一眼,“霍侯还记得咱们,治河那会儿咱们就跟着他,不过太学讲学,我们去干嘛!”
长安县府衙中,熟悉长安乃至三辅律令、精通基层治理、深谙民间疾苦的资深胥吏甚至还有一些名声不显、却身怀绝技的民间巧匠都收到了帖子。
大司农署内,精于算筹、擅长统筹物资、核算账目的算科好手见到霍彦前来就笑,“啧啧,君侯,太学要打算盘?新鲜!”
霍彦还未多说,几人便应下,“君侯相召,岂敢不从?”
霍彦经营多年,人脉深厚,根基扎实。他稍一动作,凭借自己的声望,这些散布在帝国庞大官僚机器角落里的“专才”、“能吏”,很快便被网罗起来。零零散散,竟在短短数日间,汇聚了不下两百人!这些人,或许不通《诗》《书》的微言大义,但是他们通如何做官。
光读书,就只会读书了。
如此庞大而驳杂的群体涌入,安置、分工、明确职责,千头万绪。这些繁琐却至关重要的整合工作,全被朱买臣揽了。他本就以务实著称,现下更展现出了惊人的组织协调能力。
他依据各人所长,或编入霍彦新设的专研农、工、算等实用学科的格院院,或是分派至藏书楼整理典籍,尤其是涉及地理、物产、律法的,或是协助管理太学新增的学田、工坊。
一时之间,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原本空旷寂寥的太学宫偏殿、廊庑,瞬间充满了各种口音、带着不同专业气息的讨论声。
一股前所未有的、混杂着泥土、汗水的蓬勃生气,开始在这古老的学府中弥漫开来。
这动静,自然瞒不过某些嗅觉灵敏的人。
一封帖子,也送到了那位以滑稽多智著称,现今渐失帝宠的东方朔手中。
东方朔痴迷《汉青年》物理多年,正蹲在自家院中,对着一只盛满水、底部穿了小孔的铜盆,观察水流下落的轨迹,口中念念有词。
接到霍彦的帖子,他展开一看,那标志性的、总带着几分戏谑的眉头便挑了起来,发出一声意味悠长的:“啧——”
他何等聪明?一眼便看穿了霍彦给他下帖的用意。
太学那些老博士,个个都是引经据典、掉书袋的好手,满口仁义道德,却于国计民生一窍不通。现下还在闹。
霍彦想搞实学,又嫌那潭够浑,懒得碰。
要拉他东方朔这尾最爱兴风作浪、搅动池水的“大鱼”进去,把那潭沉积多年的腐水彻底搅碎,直接让新鲜的水流进来!
“好你个霍春和,这是拿我当棍子使,去打杀那群老梆子呢!”
东方朔对着铜盆里兀自流淌的水柱笑骂一句。但他眼中并无恼怒,反而闪过一丝终于来活的兴奋。
他想起霍彦这些年请他喝的无数好酒,想起霍彦那张看似优雅随和、实则内藏锋锐、锱铢必较的性子。
“罢了罢了,春和帖至,吃人嘴短。我若不去,怕不是真要被这小子打出胆汁来!”
他拍拍衣袍上的尘土,将那枚“待诏金马门”的金印随意一揣,溜溜达达地便往太学方向去了。
混小子,你且备好酒。
东方朔这尊“大佛”一入局,直接让太学乌漆麻黑。
这只大鱼以其独有的嬉笑怒骂、指桑骂槐之能,帮着霍彦“牵一派打一派”,顺带把那些被除名、心怀怨怼却又不敢明着对抗的博士们气得七窍生烟、却又无可奈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