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2 / 3)
李自安翻开一叠文书,回道:“他请命驻守宿州。朝中还为那件事焦头烂额,但若是要宣战离国,李禛会是副帅。”
大概是那夜不顾一切夜闯宫禁的缘故,易殊罕见地不似从前般怀疑李禛的动机。他一向看不惯李禛,从小处心积虑想要爬到人前,不惜做下许多祸事,如今太后对李自安怨念与日俱增,李禛算得上是苦尽甘来熬到头,反倒一股脑扎进了宿州。
心中只不过是有些感慨,并不足以让易殊对其改观。他抬起头:“他在朝中担任要职,他走后的空缺……”
“吏部已经着手挑选合适的人手。”李自安对上易殊的视线,轻轻点了点头。
“那便好。”易殊语气平平并无起伏,他低眉望向面前的匣子,有些犹豫,“现在打开?”
“嗯,”李自安点了点头,面色凝重起来,开口解释,“这是皇祖父生前留给二皇叔的,说此物性命攸关,切莫交给旁人。”
易殊垂眸,这般看来,其实也不见得先帝有多漠视李诫,毕竟他也并未额外给另两个儿子留下什么遗物。
光是想想便知道匣子里的东西并不简单,但易殊此刻竟出乎意料的平静。
细长的手指抚上了匣子的暗扣,他手腕一翻,这多年不见天日的内身终于呈现二人眼前,伴随着一股淡淡的霉味。
东西很简单,就是几叠写在牛皮上的信件,日期最靠前的是一些有关西夏的情报研究,稍稍往后些便是察觉到西夏的动向有些诡谲,日期最后则是石家与西夏通信的拓印,得出石家勾结西夏的结论并加急送往汴京。
翻到最下面,是先帝特聘易长平为巡按御史的密旨。
一切都和易殊的推测大差不差,只是铁证终于到手中。
世子之所以常常绕路庆州,的确因为先帝察觉朝中党臣与西夏串通勾结,但苦于看不清贼人究竟是谁,便特聘易长平为巡按御史,私访庆州调查此事。
经过几年蛰伏,终于确定竟然是石家,是驻守庆州每年为抗衡西夏死伤无数的石家人。
当时岁末宫宴记载,石家主家从庆州赶回来赴宴,石家小姐凌云因年纪与诸位皇子相仿,便受邀到宫中小住了一段时日。
大年已过,石家准备返程庆州,先帝坐在龙椅上笑着问:“你们家云儿与太子相处甚好,庆州风沙重,儿子尚能有一搏之力,女儿细皮嫩肉,不妨留在宫中。爱卿抗戎有功,这也算是朕的一番心意。”
如果石家人通敌是假,那的确算是帝王的嘉奖。但倘若是真,那双方都明白这是明晃晃的威胁。
一旦石家人轻举妄动,那宫里面的女儿便要遭殃了。但换个角度,这何尝不是先帝给的一次让他们就此收手的机会。
但石父毕竟是见过风浪的大人物,他面色如常,大笑着同意,并坦言来年岁末论功赏之时再接爱女回家。
后来明面上的结果大家也清楚,说是有奸细向西夏泄密,招致庆州失守,石家军全族被灭,宫中凌云小姐成为唯一独苗。
但按照匣子中的信件,果然是石家与西夏苟合,但不知为何西夏临时反水,将石家人一并斩于马下。
事出以后,易长平这份巡按御史的差事也告一段落,再也不必往庆州绕路。
不知为何,先帝并没有将事情本来本末告知于人,或许是因为作孽的人已经死了,至于石凌云,连亲生父母都将其弃于宫中,那她也不必承受他们的过错。
真相并不复杂。
但由于所有人都不知道这段辛密,明面上只看见世子常常途经庆州,石家人忠心耿耿,甚至将女儿留在宫中做质子,最后随着庆州殉城。
所以当初传言一切都是宁北侯世子的问题,招致宁北侯府被封禁,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
大概在火焰烧身之前,易长平还想着等到呈堂证供之时会有人将当年真相公之于众,但他没想到死亡来得如此之快,甚至来不及有公审的机会。
侯府蒙受冤屈十余年,多地辗转寻求真相,没想到证据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倾之。”李自安觉得眼前单薄的身影更憔悴了些,像是一碰就碎,只得将声音化作水一般唤人。
易殊呼吸声浅得就要听不见,但他身形依旧挺拔,他轻轻摇了摇头:“我没事。” ↑返回顶部↑
大概是那夜不顾一切夜闯宫禁的缘故,易殊罕见地不似从前般怀疑李禛的动机。他一向看不惯李禛,从小处心积虑想要爬到人前,不惜做下许多祸事,如今太后对李自安怨念与日俱增,李禛算得上是苦尽甘来熬到头,反倒一股脑扎进了宿州。
心中只不过是有些感慨,并不足以让易殊对其改观。他抬起头:“他在朝中担任要职,他走后的空缺……”
“吏部已经着手挑选合适的人手。”李自安对上易殊的视线,轻轻点了点头。
“那便好。”易殊语气平平并无起伏,他低眉望向面前的匣子,有些犹豫,“现在打开?”
“嗯,”李自安点了点头,面色凝重起来,开口解释,“这是皇祖父生前留给二皇叔的,说此物性命攸关,切莫交给旁人。”
易殊垂眸,这般看来,其实也不见得先帝有多漠视李诫,毕竟他也并未额外给另两个儿子留下什么遗物。
光是想想便知道匣子里的东西并不简单,但易殊此刻竟出乎意料的平静。
细长的手指抚上了匣子的暗扣,他手腕一翻,这多年不见天日的内身终于呈现二人眼前,伴随着一股淡淡的霉味。
东西很简单,就是几叠写在牛皮上的信件,日期最靠前的是一些有关西夏的情报研究,稍稍往后些便是察觉到西夏的动向有些诡谲,日期最后则是石家与西夏通信的拓印,得出石家勾结西夏的结论并加急送往汴京。
翻到最下面,是先帝特聘易长平为巡按御史的密旨。
一切都和易殊的推测大差不差,只是铁证终于到手中。
世子之所以常常绕路庆州,的确因为先帝察觉朝中党臣与西夏串通勾结,但苦于看不清贼人究竟是谁,便特聘易长平为巡按御史,私访庆州调查此事。
经过几年蛰伏,终于确定竟然是石家,是驻守庆州每年为抗衡西夏死伤无数的石家人。
当时岁末宫宴记载,石家主家从庆州赶回来赴宴,石家小姐凌云因年纪与诸位皇子相仿,便受邀到宫中小住了一段时日。
大年已过,石家准备返程庆州,先帝坐在龙椅上笑着问:“你们家云儿与太子相处甚好,庆州风沙重,儿子尚能有一搏之力,女儿细皮嫩肉,不妨留在宫中。爱卿抗戎有功,这也算是朕的一番心意。”
如果石家人通敌是假,那的确算是帝王的嘉奖。但倘若是真,那双方都明白这是明晃晃的威胁。
一旦石家人轻举妄动,那宫里面的女儿便要遭殃了。但换个角度,这何尝不是先帝给的一次让他们就此收手的机会。
但石父毕竟是见过风浪的大人物,他面色如常,大笑着同意,并坦言来年岁末论功赏之时再接爱女回家。
后来明面上的结果大家也清楚,说是有奸细向西夏泄密,招致庆州失守,石家军全族被灭,宫中凌云小姐成为唯一独苗。
但按照匣子中的信件,果然是石家与西夏苟合,但不知为何西夏临时反水,将石家人一并斩于马下。
事出以后,易长平这份巡按御史的差事也告一段落,再也不必往庆州绕路。
不知为何,先帝并没有将事情本来本末告知于人,或许是因为作孽的人已经死了,至于石凌云,连亲生父母都将其弃于宫中,那她也不必承受他们的过错。
真相并不复杂。
但由于所有人都不知道这段辛密,明面上只看见世子常常途经庆州,石家人忠心耿耿,甚至将女儿留在宫中做质子,最后随着庆州殉城。
所以当初传言一切都是宁北侯世子的问题,招致宁北侯府被封禁,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
大概在火焰烧身之前,易长平还想着等到呈堂证供之时会有人将当年真相公之于众,但他没想到死亡来得如此之快,甚至来不及有公审的机会。
侯府蒙受冤屈十余年,多地辗转寻求真相,没想到证据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倾之。”李自安觉得眼前单薄的身影更憔悴了些,像是一碰就碎,只得将声音化作水一般唤人。
易殊呼吸声浅得就要听不见,但他身形依旧挺拔,他轻轻摇了摇头:“我没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