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李季臣慢悠悠收回视线,脸挨着粗糙凹陷的石板,轻声道:“‘天相三星,乃大臣之象。芒角动摇,主专恣;亡,则辅臣有黜贬者。’是天命,非傅润之功。若非轩昂行刺,他岂能动我。”
  前半段话出自天文志,刽子手哪里清楚,倒是听清楚他提及了陛下的名讳。
  “快住口!贼丞相,你勾结鞑靼,弄权结党,死到临头还不悔改么!”
  “哼。悔改?我何错之有?”李季臣懒得同大字不识的人计较,闭上眼,悲戚吟唱《离骚》。
  他以为他是屈原,品德如芳草美人,奈何君主为一时利益所遮蔽,执意将他放逐。
  他还以为他是王安石,勤勤恳恳,锐意于改革,可惜君主鼠目寸光,不能理解他的抱负。
  他一没有勾结鞑靼,二没有主动结党,三没有频频蔑视圣人,何错之有?
  文人自有傲气;再者,先帝抚掌心以托孤,身为辅政大臣,难道要事事顺着幼主不成?!
  他的死,是天命,是教子无方,是陶先等钻营小人看不清形势昏了头倒戈害他的缘故。
  想至此,李季臣脸颊抽搐,激动地喊道:
  “傅润!傅润!黄口小儿,你杀不了我!是天命杀我!傅润!浮云蔽日,你早日醒悟罢!”
  围观的百姓哗然。
  果真是一人之下的丞相,骂皇帝都不带怕的。
  主持行刑的刑部官员吓得从椅子上跳起来,连忙示意刽子手动手。
  铡刀利落地落下,晴日当空,李季臣涨成猪肝色的头颅骨碌碌地滚到地上,滴滴答答流血。
  他双眼睁得很大,死后舌头犹鲜活,春风灌入他的嘴巴,依稀发出类似“傅润”的声音。
  百姓们哗地围上来细看,又哗地散开——甚至不需禁军驱赶。
  “没意思。我以为李丞相会像董卓一样,肚脐眼流出的肥油能点三天三夜的灯呢。”
  “嗐,你少看点小说吧!我是来看陛下的,怎么陛下还是不出来呢。”
  “哼哼,这个嘛,一则我们人太多,二则……欠我家三十两的蒋大狗被抓了。他是陶家的打手。”
  “哦,我明白了……什么意思?”
  “陛下大抵忙着数抄家的银子呢。陶府的金子比李相家还多哩,听说熔成了一座黄金屋!”
  进京赴国子监读书的举子在后面偷听了一耳朵,若有所思。
  陛下清理了李党,不说京都,就说外头行省,该空出多少位置啊,这两年要好好温书了!
  *
  春二月,乍暖还寒。
  傅润连续数日处理李党案,看折子看得头晕脑胀,夜访元府,与元勉喝茶闲谈。
  元勉在家闭门思过九个月,因吃得精细,消渴症稍有好转,“臣想向陛下推荐两个人。”
  傅润撑着额头把玩番人进贡的金怀表,叹了口气,轻笑道:
  “若不是你,孤立时甩袖走人。”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