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1 / 2)
他这样说,就有人笑了:“如此想来,还是我们这些老光棍好, 白捡谢翰林的便宜,成日里有新鲜玩意吃,且还不必挨打。”
那小官挤眉弄眼:“我说个私密话,你们就当听着玩儿,别嘴碎往外透露。”他一番故弄玄虚,自是被人推搡捶打,白袍小官勾了一众人的新鲜,这才慢悠悠地道来。
“谢御史家的三公子你们晓得吗?就是早十年去了壁州的那位,听说过几日就要和李家的小将军回京了。”
“自是晓得的,这事儿哪里新鲜了?”
“你别急啊。”小官声音压低了些,“听人说,谢翰林这些年不讲亲,是为着故去的谢老太爷,他是个有孝心的,不肯在白事期间兴红事。可如今丧期已过,三公子又回来了,谢翰林再这么单着,是要出闲话的。谢御史与工部的宋尚书已经私下商议着亲事了,预备安排宋姑娘与谢翰林见个面儿,其实也就是过个场面,亲事这种东西,向来都是父辈们说定的。”
这话一出,众人纷纷笑了:“宋家小姐?那倒是个顶好的,有才学,相貌、门楣也不差。”
小官击掌一笑:“谁说不是呢?宋小姐早年便心慕谢翰林,这可是众人皆知的事。相较于郦安里其他的女儿,倒真找不出比她更般配的了。最难得的是,谢翰林待她态度尚可,两人也算是青梅竹马熬到了头。就是搭伙儿过日子也算个顺心的了。”
“如此想来,过不了多久,我们是能吃到喜酒了?”
这般打趣的时候,一阵轻微的叩击声传至内院,这些话家常的白袍小官们纷纷闻声看去。
一位青衫公子立于门边,束着长发,生的一张秀气面,鼻尖一颗小痣映着温柔的光。难得水洗一般的干净和风雅,面相瞧着也只十七八岁的样子,身量高挑,腰间系挂着一枚玉玦穗子,此刻正带着笑意朝他们作揖:“诸公安好。”
这人气度不凡,也颇讲礼,大多数人都将他当做哪家的官哥儿,替父兄来讨章程的。几个小官客客气气邀他进去了。
那原先捧荔枝的白袍小官总觉得这青衫公子有些眼熟,他摸摸脑袋,行至平日里作画的廊架上,忽然想起来了。
“您是新岁的状元郎?那位萧姓公子?”
这么一句话往人堆里一丢,立即引起了滔天的波浪。萧悯淡淡笑了笑:“正是在下。不过萧某并非什么公子,只一届布衣罢了。”
他自袖中平摊出一张卷纸,温柔铺至石桌上,那纸卷上落的正是他中榜的文章。萧悯微微一笑:“听闻翰林院的掌事曾对在下的文章有诸多点评,今日来此,原是想向这位掌事讨教一二。”
这事说起来算是一场误会。原本那皇榜一定,大家一瞧这中状元的竟是一个布衣,难免心生了些酸醋,四处议论说道着闲话。
他们这些人便起哄,誊抄了状元郎的诗章上呈给谢翰林看。谢琅本就是书痴子,向来就事论事,因是观他在辞藻选用处过分讲究字眼,颇有讨好之嫌,遂点评这文章多了不必要的迂腐之气。
原话说的倒也还算是客气,可一经传出却不晓得怎么变了一番味道。
如今,人家找上门来了,两家状元郎撞在一起,怎么瞧都是新鲜事儿。几个白袍小官便推推搡搡进屋传话,另一些人侯在屋外,压低声音议论着。
翰林院里头陈设简单,多是一些木架,用来晒书晾画儿的。萧悯静静地扫了一眼院子,目光沉静无波,可指尖却有意无意地叩击着石桌,像是在数着数,又像是个没耐心的孩子模样。
这青衫少年郎面上看不出情绪,一打眼瞧过去,不免会先入为主地觉得他容易亲近,可细细看了,又觉得与其隔了一道天堑。
摸不到的一截文人骨,自带风韵,难得一见。
捧着怕扎,捂着怕凉。
也难怪世人常说文人多是个有病的,想的比旁人多死的比旁人早,他们这些人总是天地的灵秀,委实难亲近养活。
木门被推了一道缝隙,一道白色的影子晃了出来。
萧悯俯身,瞧着趴在他脚边的小狸,伸出食指来逗弄它,小畜生并不野,只乖觉地舔舐着他的指尖。萧悯缓缓扬起唇角,捏着它的后颈,将它往旁边移了一寸,却不想,那畜生锲而不舍地又黏了过来。
衣料摩挲声响起,萧悯十分平静地抬眼,眸中似有冷光,就这么瞧见了翰林院的掌事谢二郎。
谢琅如今二十又一,面容承了谢御史的清冷,却又带了其母的温柔,是个十分标准的贵家公子长相。因为崇儒读书,不免染了文儒书生的安逸和闲散。这一众白袍小官里唯有他红袍加身,金色腰带束腰,一露面便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萧悯缓缓站起身,一双瑞凤眼里像是有笑,又像是没有。
谢琅见此人姿容,无端觉得心中一滞,倒不为旁的,那是他先天的自我防备之心。直觉告诉他,这个人或许很危险。 ↑返回顶部↑
那小官挤眉弄眼:“我说个私密话,你们就当听着玩儿,别嘴碎往外透露。”他一番故弄玄虚,自是被人推搡捶打,白袍小官勾了一众人的新鲜,这才慢悠悠地道来。
“谢御史家的三公子你们晓得吗?就是早十年去了壁州的那位,听说过几日就要和李家的小将军回京了。”
“自是晓得的,这事儿哪里新鲜了?”
“你别急啊。”小官声音压低了些,“听人说,谢翰林这些年不讲亲,是为着故去的谢老太爷,他是个有孝心的,不肯在白事期间兴红事。可如今丧期已过,三公子又回来了,谢翰林再这么单着,是要出闲话的。谢御史与工部的宋尚书已经私下商议着亲事了,预备安排宋姑娘与谢翰林见个面儿,其实也就是过个场面,亲事这种东西,向来都是父辈们说定的。”
这话一出,众人纷纷笑了:“宋家小姐?那倒是个顶好的,有才学,相貌、门楣也不差。”
小官击掌一笑:“谁说不是呢?宋小姐早年便心慕谢翰林,这可是众人皆知的事。相较于郦安里其他的女儿,倒真找不出比她更般配的了。最难得的是,谢翰林待她态度尚可,两人也算是青梅竹马熬到了头。就是搭伙儿过日子也算个顺心的了。”
“如此想来,过不了多久,我们是能吃到喜酒了?”
这般打趣的时候,一阵轻微的叩击声传至内院,这些话家常的白袍小官们纷纷闻声看去。
一位青衫公子立于门边,束着长发,生的一张秀气面,鼻尖一颗小痣映着温柔的光。难得水洗一般的干净和风雅,面相瞧着也只十七八岁的样子,身量高挑,腰间系挂着一枚玉玦穗子,此刻正带着笑意朝他们作揖:“诸公安好。”
这人气度不凡,也颇讲礼,大多数人都将他当做哪家的官哥儿,替父兄来讨章程的。几个小官客客气气邀他进去了。
那原先捧荔枝的白袍小官总觉得这青衫公子有些眼熟,他摸摸脑袋,行至平日里作画的廊架上,忽然想起来了。
“您是新岁的状元郎?那位萧姓公子?”
这么一句话往人堆里一丢,立即引起了滔天的波浪。萧悯淡淡笑了笑:“正是在下。不过萧某并非什么公子,只一届布衣罢了。”
他自袖中平摊出一张卷纸,温柔铺至石桌上,那纸卷上落的正是他中榜的文章。萧悯微微一笑:“听闻翰林院的掌事曾对在下的文章有诸多点评,今日来此,原是想向这位掌事讨教一二。”
这事说起来算是一场误会。原本那皇榜一定,大家一瞧这中状元的竟是一个布衣,难免心生了些酸醋,四处议论说道着闲话。
他们这些人便起哄,誊抄了状元郎的诗章上呈给谢翰林看。谢琅本就是书痴子,向来就事论事,因是观他在辞藻选用处过分讲究字眼,颇有讨好之嫌,遂点评这文章多了不必要的迂腐之气。
原话说的倒也还算是客气,可一经传出却不晓得怎么变了一番味道。
如今,人家找上门来了,两家状元郎撞在一起,怎么瞧都是新鲜事儿。几个白袍小官便推推搡搡进屋传话,另一些人侯在屋外,压低声音议论着。
翰林院里头陈设简单,多是一些木架,用来晒书晾画儿的。萧悯静静地扫了一眼院子,目光沉静无波,可指尖却有意无意地叩击着石桌,像是在数着数,又像是个没耐心的孩子模样。
这青衫少年郎面上看不出情绪,一打眼瞧过去,不免会先入为主地觉得他容易亲近,可细细看了,又觉得与其隔了一道天堑。
摸不到的一截文人骨,自带风韵,难得一见。
捧着怕扎,捂着怕凉。
也难怪世人常说文人多是个有病的,想的比旁人多死的比旁人早,他们这些人总是天地的灵秀,委实难亲近养活。
木门被推了一道缝隙,一道白色的影子晃了出来。
萧悯俯身,瞧着趴在他脚边的小狸,伸出食指来逗弄它,小畜生并不野,只乖觉地舔舐着他的指尖。萧悯缓缓扬起唇角,捏着它的后颈,将它往旁边移了一寸,却不想,那畜生锲而不舍地又黏了过来。
衣料摩挲声响起,萧悯十分平静地抬眼,眸中似有冷光,就这么瞧见了翰林院的掌事谢二郎。
谢琅如今二十又一,面容承了谢御史的清冷,却又带了其母的温柔,是个十分标准的贵家公子长相。因为崇儒读书,不免染了文儒书生的安逸和闲散。这一众白袍小官里唯有他红袍加身,金色腰带束腰,一露面便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萧悯缓缓站起身,一双瑞凤眼里像是有笑,又像是没有。
谢琅见此人姿容,无端觉得心中一滞,倒不为旁的,那是他先天的自我防备之心。直觉告诉他,这个人或许很危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