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经济全球化下,每个产品就像是一个资产导流管道,把全球不确定的钱聚合进来,再流向AC想配置的方向。
  我非常看好AC推崇的指数基金产品,尽管这不是Karadzic目前手底下最赚钱的项目,但我有一种预感,在不久的未来,这会成为一种主流趋势——
  原因很简单,理解复杂的投资太难,而指数,简单又稳定,最关键的是AC可以打通两者的通道。金融贸易的壁垒正在消融,而几轮金融危机也教育了市场,那就是集中持有某一类资产是危险的。
  投资指数,意味着自动调节风险,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试想,一个普通的挪威退休教师,他不可能逐一分析纳斯达克科技股里的每一家公司,但他能理解整个“纳斯达克”这个词所代表的趋势。这就是指数基金的美学:用宏观的确定性对抗微观的不确定性。
  当我们都把钱投入指数基金,我们认为是在为自己投资,AC也是这样认为,因为这些钱又通过AC进入全球大型上市公司,作为代持者,AC就会变成股东,而非我们本人。
  我们——AC——企业,这将组成了一种全新的信托结构。
  我们以为是自己在投资企业,但所有的管理权最后集中在AC手中,全球所有上市公司成为了被操盘的对象。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AC的管理规模足够庞大,它不再只是持股机构,而是开始影响,乃至决定——影响一家公司是否更换CEO、是否扩张业务、是否研发某项技术、是否对某个地区进行资本投入。这些决策,最终可能落到极少数掌握投票权的基金经理手中,再进一步集中到Karadzic手中。
  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Karadzic的实验将宣告成功。
  她绕过了银行体系,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资本帝国。
  【作者有话说】
  尝试着把一些涉及太多专业知识的内容放到论坛体番外来写,这本书真的很难绕过一些晦涩的内容,写简单了,华尔街的内容容易被笑掉大牙,写专业了又太无趣,导致写了一百多章还是很枯燥,不过也已经进入完结篇了,大概还有那么几万字吧,还会有一轮商战,是关于08年泡沫危机的。
  其实大家可能没有意识到指数的滥用有多大的影响,我们日常生活中去购买ETF,假设你购买的etf里含有某东、某米、某鹅、某里的股票,你买了一万块钱,那么这一万块钱会按照这个ETF里的科技股的等比,由该公募基金经理之手,向券商购买等量的股票。
  这就意味着如果有一百万个人在买,那么就会有几十亿的资金进入股市去购买科技股股票,为你代持基金的机构就会成为这些科技公司的股东,而且是大股东,排名第一、第二的那种,有投票权,可以影响公司的治理。
  资管公司近十年来的飞跃也正因为发行了大量的ETF,全球指数基金三巨头——先锋、道富和贝莱德控制着标普500指数20%以上的投票权,和过去银行通过放贷款来控制企业已经完全不同。国内讨论这个问题比较少,因为国内的资管公司没有这么庞大,而且主要以处理一些风险资产为主,但是在国外,对于贝莱德这种超级资管的讨论已经很多了,近年来也有很多论文探讨指数基金对全球股市的影响。
  比如近年来很受企业讨论的ESG议题,大资管们推崇ESG,以此来作为编制指数的标准,很多企业就苦不堪言,每年为了满足这个标准要支付大笔费用。包括巴菲特的合作伙伴芒格批评贝莱德的老板说:我们有了一群新皇帝,虽然我很佩服拉里芬克(贝莱德的老板),但我未必愿意将他奉为我的皇帝。
  不管怎么样,海莉这个角色不是以擅长炒股或者单纯靠购买一些公司的股票进行投资成长起来的,她的结构化思维很明显,她对于市场对于资本流通,至少在她那个时代是有超前的理解的。还有一点是,她非常克制,在建立极光投资后,她的投机行为就变得很少,转而把关注度放在了公司治理上,致力于综合发展,而不是把极光做成一家更大的对冲基金。
  至于她的感情,我觉得已经没什么好写了,她就是皇帝,没有什么感情,对于写生育这一点,我本人是没有这个想法的,就留给大家脑补好了,全文会在最后一个篇章大决战之后结束。商战本来不是很想写了,但可能这个系列还有一本?大概就是继承之战,争家产这种,还没想好是写欧美背景还是香港澳门东南亚背景,你们可以给我提提意见,我收集一下开个预收。我现在觉得写什么都不会有华尔街这本难了,想想争家产,我只用写写信托,股权转移,阴谋算计,太简单了!
  第131章 衍生交易
  2005年5月
  对冲基金经理丹.塞西尔走进投资银行Gordon&Stein的大门。
  作为华尔街最负盛名的投资银行,能进入GS实习,都被认为是全球商科学生最辉煌的一笔经历,只要能从这家投资银行手中拿到offer,全球绝大数金融机构都会对这名优秀的学生敞开大门。
  在哈德逊河边,这家投资银行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这是一座由钢筋、玻璃和权力堆砌而成的巨构体,宛如一块巨型黑曜石嵌入城市幕墙,几何设计让它在白天呈现出灰蓝色的镜面反射,与周围的玻璃楼群拉开微妙距离,而夜晚,从塔顶至基座稀疏亮起的灯光像一条垂直运行的子弹弹道,金属弹头随时都会冲破枪管,命中要害。
  这也是丹塞西尔选择这家投行的原因。
  他要找一个愿意背叛自己客户利益的投资银行,同时也是一家非常强势,资本雄厚,有能力实现他的理想的投资银行。
  丹.塞西尔今年才三十四岁,手头已经有一支40亿美金规模的对冲基金,在华尔街他也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人物了,因此GS的投资部高管亲自出来接见了他,询问丹想要做什么生意。
  “我想要对赌房地产。”他说,“我希望和你们签订一份保险协议,内容由你们设计,你们来卖保单,我来付保费,如果房地产市场下跌,你们得赔付我金额。”
  他话音刚落,空气停顿了半秒,然后是几声掩饰不住的轻笑。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