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2 / 2)
“是我这个当妈的不争气,竟连让蟠儿风光大葬都做不到。”想起匆匆被葬入薛家祖坟的儿子,薛太太心中满怀愧疚。
薛宝钗担心薛太太的身子,忙安抚起来。借着七个月的肚子总算是转移了薛太太的注意力。
开春后,贾家靠着黛玉的接济和迎春的银子,总算过了难关。宝钗的绣活渐渐在京中有了名气,连官家夫人都慕名来订制屏风。
一月中旬,在朝阳初升时,宝钗平安诞下一子,有王熙凤帮衬着,薛太太只有这一个女儿,更是百般照顾。倒是让宝钗在月子里好好修养了一段时日。
等出了月子,宝钗抱着被宝玉取名贾蓁的幼子,开始茫然起来。
自从蓁儿出生后,几乎见不到宝玉的身影,他经常早出晚归。她也不知道宝玉是不是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也无法去验证,因为她根本见不到宝玉。
很快宝钗就没有功夫去考虑宝玉了,自从蓁儿出生后,她总是想着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只是贾家如今就只靠这个庄子生活。在邢氏和王熙凤精打细算之下勉强能维持贾家的生活。要想过的再富裕一些,却也很难。
宝钗只能再次捡起了绣活,在绣坊接起了一些大件的活,虽更耗费心力,可钱也更多些。
薛太太见不得女儿这般劳累,便将手头上留下的几件贵重物品典当了,换了一千两银票,想要补贴给宝钗。却被宝钗拒绝了,“妈,如今这番境地,您手上还是留些银钱更保险。况且日子也不是过不下去,只是我想多挣一些,让蓁儿过上好日子。”
薛太太只得将银票收了回去,平日里帮着宝钗看顾外孙,倒是将注意力放到了贾蓁身上,身子也渐渐康复,只是到底不比从前。
四月初八佛诞日,宝钗带着做好的绣品去绣坊交货,回来时发现宝玉又不见了。倒也没多想,只以为宝玉又出门了,等到晚上总会回来。
这一晃就是十来天,起初宝钗只当他如常早出晚归,未多留心,直至彻底没了踪影,才慌了神。她将幼子贾蓁托付给母亲薛太太,匆匆去寻庄上主事的邢氏,偏巧王熙凤也在。邢氏听罢,拧眉抱怨:“整日里不省心,净添乱!”宝钗指尖微颤,垂眸不语。
邢氏虽不耐,到底遣人搜寻,三五日过去,杳无音信。无奈之下,宝钗只得求到宁国公府。襄宁大长公主未加刁难,派了家仆相助,可宝玉却似人间蒸发。
三个月后,一癞头和尚叩门,递来一封泛黄的信笺。宝钗展开,只见寥寥数语:“尘缘已断,勿念。”竟是宝玉笔迹——他随云游僧出家了!
她眼前一黑,喉间腥甜翻涌,倏然栽倒在地。薛太太搂着啼哭的贾蓁,在榻前急得团团转,连声呼唤让人请了大夫,只怕女儿熬不过这一劫……
薛太太吓得魂飞魄散,好不容易请了大夫开了药,莺儿给宝钗喂了药也不见醒。只得抱着贾蓁守在床前,日夜不敢合眼。贾蓁的哭声撕心裂肺,宝钗在混沌中听见,竟渐渐清醒过来。
她睁开眼,望着母亲憔悴的面容和幼子哭红的小脸,心中一片冰凉。宝玉弃她而去,她何必再为这样的人伤神?只是这京城,终究成了伤心地。
“妈,我们走吧。”宝钗轻声道。
薛太太一愣,随即含泪点头:“好……回金陵去,总比在这儿强。”
重阳节那日,宝钗的病总算好了。她将接的绣活一一做完,去绣坊结了银子,又写信给金陵的堂弟薛蝌,托他安排住处。商队启程那日,她向邢氏和王熙凤辞行,带着母亲和贾蓁,丫鬟莺儿登上了南下的马车。
,宝钗回头望了一眼城门,心中再无波澜。
京中宁国公府,襄宁大长公主得知宝玉丢下宝钗和幼子出家了,对身旁的映雪叹道:"荣府那个宝玉,真真是没担当。倒是这薛家丫头..."话未说完,突然剧烈咳嗽起来。 ↑返回顶部↑
薛宝钗担心薛太太的身子,忙安抚起来。借着七个月的肚子总算是转移了薛太太的注意力。
开春后,贾家靠着黛玉的接济和迎春的银子,总算过了难关。宝钗的绣活渐渐在京中有了名气,连官家夫人都慕名来订制屏风。
一月中旬,在朝阳初升时,宝钗平安诞下一子,有王熙凤帮衬着,薛太太只有这一个女儿,更是百般照顾。倒是让宝钗在月子里好好修养了一段时日。
等出了月子,宝钗抱着被宝玉取名贾蓁的幼子,开始茫然起来。
自从蓁儿出生后,几乎见不到宝玉的身影,他经常早出晚归。她也不知道宝玉是不是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也无法去验证,因为她根本见不到宝玉。
很快宝钗就没有功夫去考虑宝玉了,自从蓁儿出生后,她总是想着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只是贾家如今就只靠这个庄子生活。在邢氏和王熙凤精打细算之下勉强能维持贾家的生活。要想过的再富裕一些,却也很难。
宝钗只能再次捡起了绣活,在绣坊接起了一些大件的活,虽更耗费心力,可钱也更多些。
薛太太见不得女儿这般劳累,便将手头上留下的几件贵重物品典当了,换了一千两银票,想要补贴给宝钗。却被宝钗拒绝了,“妈,如今这番境地,您手上还是留些银钱更保险。况且日子也不是过不下去,只是我想多挣一些,让蓁儿过上好日子。”
薛太太只得将银票收了回去,平日里帮着宝钗看顾外孙,倒是将注意力放到了贾蓁身上,身子也渐渐康复,只是到底不比从前。
四月初八佛诞日,宝钗带着做好的绣品去绣坊交货,回来时发现宝玉又不见了。倒也没多想,只以为宝玉又出门了,等到晚上总会回来。
这一晃就是十来天,起初宝钗只当他如常早出晚归,未多留心,直至彻底没了踪影,才慌了神。她将幼子贾蓁托付给母亲薛太太,匆匆去寻庄上主事的邢氏,偏巧王熙凤也在。邢氏听罢,拧眉抱怨:“整日里不省心,净添乱!”宝钗指尖微颤,垂眸不语。
邢氏虽不耐,到底遣人搜寻,三五日过去,杳无音信。无奈之下,宝钗只得求到宁国公府。襄宁大长公主未加刁难,派了家仆相助,可宝玉却似人间蒸发。
三个月后,一癞头和尚叩门,递来一封泛黄的信笺。宝钗展开,只见寥寥数语:“尘缘已断,勿念。”竟是宝玉笔迹——他随云游僧出家了!
她眼前一黑,喉间腥甜翻涌,倏然栽倒在地。薛太太搂着啼哭的贾蓁,在榻前急得团团转,连声呼唤让人请了大夫,只怕女儿熬不过这一劫……
薛太太吓得魂飞魄散,好不容易请了大夫开了药,莺儿给宝钗喂了药也不见醒。只得抱着贾蓁守在床前,日夜不敢合眼。贾蓁的哭声撕心裂肺,宝钗在混沌中听见,竟渐渐清醒过来。
她睁开眼,望着母亲憔悴的面容和幼子哭红的小脸,心中一片冰凉。宝玉弃她而去,她何必再为这样的人伤神?只是这京城,终究成了伤心地。
“妈,我们走吧。”宝钗轻声道。
薛太太一愣,随即含泪点头:“好……回金陵去,总比在这儿强。”
重阳节那日,宝钗的病总算好了。她将接的绣活一一做完,去绣坊结了银子,又写信给金陵的堂弟薛蝌,托他安排住处。商队启程那日,她向邢氏和王熙凤辞行,带着母亲和贾蓁,丫鬟莺儿登上了南下的马车。
,宝钗回头望了一眼城门,心中再无波澜。
京中宁国公府,襄宁大长公主得知宝玉丢下宝钗和幼子出家了,对身旁的映雪叹道:"荣府那个宝玉,真真是没担当。倒是这薛家丫头..."话未说完,突然剧烈咳嗽起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