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而这样大的工程量,先不说物力消耗多少,只说人力,绝大部分都来自于百姓的徭役。
  秦朝的百姓是要服徭役的,且项目还不少,徭役,是国家通过强制手段对臣民施加的一种对人力的压迫剥削。
  有“更卒”:在本郡县内服役,每年服役一个月。
  “正卒”:需要到京师、内郡服兵役,时间为一年。
  “戍卒”:戍守边疆,也是一年之期。
  这是秦国几十几百年来的传统。
  但是,以过去的人力规定,肯定无法满足嬴政长达几十年的广建宫室的命令,那怎么办呢?——“逾时之役”。
  也就是超时服役,本来一年就能回家,可能因为工程没有完成,服役时限被延长到两年甚至会更久。
  而服役的工作本来就是很辛苦的,吃住条件都不好,再延长时间,身体势必会有所损耗,严重一点还会送命。
  相应地,家中的青壮出门服役,只剩下老幼,田中耕种,家中布织,各种需要缴纳的人头税田地税也不会少,那么家中的负担就会更重。
  长此以往,民间这么会没有怨愤之言呢?
  李盛觉得,嬴政执政后期一些小规模的民间反抗,就有这个原因,日子过不下去了啊。
  所幸,他终于成功阻止了这件事,但愿能对百姓们的生活有一点微小的帮助吧。
  第377章
  匈奴事毕,但打下来的地盘还是得治理休整才能守得长久安定,嬴政治理河套北疆地区的方略与当初打下南越之地后大致相似,第一步当然是要在河套地置郡县,收归中央统一治理。
  其二,便是要驻守重兵,这也是应有之义。
  其三,便是迁人,河套地区草场丰美又地广人稀,需要经营起来。
  这里的匈奴人都被赶跑了,嬴政下令要从内地迁户三万到北河榆中地区,屯兵垦田,这些人被迁到河套地区,如无意外,便会在这里繁衍子孙安置家业,一辈辈地生活下去了。
  其四,便是要修筑道路建起城池。
  为了加强河套地与关中中原地区的联系,嬴政下令,从九原到云阳,修建直道,蜿蜒有万余里。
  另一方面,还要“筑四十四县城临河”,供给那些被迁居过去的人们居住生活。
  有人有兵有城池,但嬴政犹嫌不足,下令蒙武沿着北部边疆借助地势,修筑长城。
  长城首筑,万里安边。
  关于万里长城,后世总是有很多说法,有人会把修建长城归为嬴政暴政苛民的一大证据,认为在六国战乱后应当休养生息,而嬴政好大喜功,偏偏要急着修建长城,故此民不安国不宁,认为修建长城也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但李盛来了这里后,本来也想着,应该缓和一下两三年再建长城,但是在打完了匈奴后,他就很快意识到,长城不修是不行的。
  秦国与匈奴以战后,尽管主力部队受了重击,且冒顿丧命,大单于重伤,但是匈奴的根基还在,单于也还稳得住局面,虽然有一部分部族脱离了,但是大部分部落面对已经崛起的大秦帝国,还是选择了抱团,继续团结在一起,奉大单于为主。
  而草原上的人几乎是全民皆兵,从会走就开始上马学习骑射,十几岁就已经能上阵了,他们躲进草原繁衍生息,不出十年,就又能补全这次失去的战力,组建起一支骑兵部队。
  除非像是刘彻那样把匈奴远远地驱逐,否则,游牧民族与中原之间的矛盾和危机不会消失。
  而现在的秦朝,打完了六国,攻下了南越,远击匈奴,还要各地驻兵镇守,并没有像汉武帝时期那样充沛的武装力量,去全力攻击匈奴。
  既然如此,那就还是以防御为主,长城这样的防御工事势必不能避免。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