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2 / 3)
公主出征一事,尽管有她这个皇帝的一锤定音,但能在朝堂上形成基本同意的局面,沈大人的意见近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究其原因,一是在于其名望和行事使百官信赖,二是门徒众多,不说唯他马首是瞻,至少意见上是会保持一致的。
萧景明手下也有一批这样的人,例如弹劾她哥哥的那位。
然而江书鸿这次不打算图省事,直接沿用萧景明留下的原班人马。
那些人是按照萧景明的眼光选的,与她想要的青年才俊,势必有些出入。
上朝时需要依赖沈大人的支持,才能使政见得以通过,带给江书鸿的感受并不好。她决意培养出自己的班子。
此次亲审答卷,她有三重考量。
其一,江南富庶,不少出人才,若能从这批学子里瞄中合适的人选,提前观察,自然能更有把握。
其二,以一地答卷,可大致得观整个大晟的学子大约是什么水平,她很好奇,这些男子答得会比自己更好吗?
其三,依照她对这些答卷学子的印象,再观察其中哪些进了会试,便得以获知考官们青睐怎样的答卷、如今的科举系统偏好怎样的人才。
这个夜不得不熬。
江书鸿苦笑着摇了摇头,吩咐严禄平,叫今日的敬事房太监不必来了。
心下有些可惜,后宫里还有一个人她想见见呢,只好留待他日了。
【作者有话说】
《NatureNeuroscience》(2017)研究发现,孕妇大脑中与社会认知和共情相关的区域(如前额叶皮层、颞叶)灰质减少,但功能更高效,这种“神经修剪”帮助母亲优先关注婴儿需求,抑制对其他事物的过度反应。胎儿活动或婴儿啼哭时,母亲大脑的伏隔核和腹侧被盖区会释放多巴胺,产生愉悦感。所以这里不是萧景明的柔软和伟大,是说怀孕的激素改变了母体的认知。
第28章 眼睛
◎她说过,她不闪躲,她非要这么做◎
江书鸿一眼先扫过去那些帖经题。
“《尚书尧典》……以亲……;《论语为政》:……为政以德……”
虽然不是从开头默起,而是从中间摘出了两个字,但对于真背得滚瓜烂熟的考生来说,也不算有什么难度。
江书鸿不再细看,不过是些考记忆力的题目,最多只是字体有所不同。确实听过字由心生的说法,但她自问还没有这样的造诣,能从字体的不同中发掘出人才。
墨义题稍有价值一些。
“《春秋》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谓'大一统',《穀梁传》称'谨始也',二传微言大义当如何折衷?”
“《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与荀子《劝学》'木受绳则直',其教化之道可有异同?”
这考的是明经辨志之功,不过也只须注疏精熟、辨义明晰即可,是以也看不出太大区别。
终于翻到了策问。
“江南道诸州治水之法,自吴越以来有塘浦圩田之制。今太湖流域时有涝旱,当如何损益古法以利农桑?”
“扬州为江淮转运枢纽,然盐铁之利多归商贾。若循刘晏旧制或另立新法,可使国用民力两相得否?”
江书鸿眼神亮了些,不由微微点头:这两道题皆出于江南实际,治水关乎食货之本,漕运关乎军国大计,是能考出些实干本事的题目。
然而一篇一篇翻下去,她的神情又缓缓淡了下去。 ↑返回顶部↑
究其原因,一是在于其名望和行事使百官信赖,二是门徒众多,不说唯他马首是瞻,至少意见上是会保持一致的。
萧景明手下也有一批这样的人,例如弹劾她哥哥的那位。
然而江书鸿这次不打算图省事,直接沿用萧景明留下的原班人马。
那些人是按照萧景明的眼光选的,与她想要的青年才俊,势必有些出入。
上朝时需要依赖沈大人的支持,才能使政见得以通过,带给江书鸿的感受并不好。她决意培养出自己的班子。
此次亲审答卷,她有三重考量。
其一,江南富庶,不少出人才,若能从这批学子里瞄中合适的人选,提前观察,自然能更有把握。
其二,以一地答卷,可大致得观整个大晟的学子大约是什么水平,她很好奇,这些男子答得会比自己更好吗?
其三,依照她对这些答卷学子的印象,再观察其中哪些进了会试,便得以获知考官们青睐怎样的答卷、如今的科举系统偏好怎样的人才。
这个夜不得不熬。
江书鸿苦笑着摇了摇头,吩咐严禄平,叫今日的敬事房太监不必来了。
心下有些可惜,后宫里还有一个人她想见见呢,只好留待他日了。
【作者有话说】
《NatureNeuroscience》(2017)研究发现,孕妇大脑中与社会认知和共情相关的区域(如前额叶皮层、颞叶)灰质减少,但功能更高效,这种“神经修剪”帮助母亲优先关注婴儿需求,抑制对其他事物的过度反应。胎儿活动或婴儿啼哭时,母亲大脑的伏隔核和腹侧被盖区会释放多巴胺,产生愉悦感。所以这里不是萧景明的柔软和伟大,是说怀孕的激素改变了母体的认知。
第28章 眼睛
◎她说过,她不闪躲,她非要这么做◎
江书鸿一眼先扫过去那些帖经题。
“《尚书尧典》……以亲……;《论语为政》:……为政以德……”
虽然不是从开头默起,而是从中间摘出了两个字,但对于真背得滚瓜烂熟的考生来说,也不算有什么难度。
江书鸿不再细看,不过是些考记忆力的题目,最多只是字体有所不同。确实听过字由心生的说法,但她自问还没有这样的造诣,能从字体的不同中发掘出人才。
墨义题稍有价值一些。
“《春秋》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谓'大一统',《穀梁传》称'谨始也',二传微言大义当如何折衷?”
“《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与荀子《劝学》'木受绳则直',其教化之道可有异同?”
这考的是明经辨志之功,不过也只须注疏精熟、辨义明晰即可,是以也看不出太大区别。
终于翻到了策问。
“江南道诸州治水之法,自吴越以来有塘浦圩田之制。今太湖流域时有涝旱,当如何损益古法以利农桑?”
“扬州为江淮转运枢纽,然盐铁之利多归商贾。若循刘晏旧制或另立新法,可使国用民力两相得否?”
江书鸿眼神亮了些,不由微微点头:这两道题皆出于江南实际,治水关乎食货之本,漕运关乎军国大计,是能考出些实干本事的题目。
然而一篇一篇翻下去,她的神情又缓缓淡了下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