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12小时前
  正文完结,有番外~
  第0章 番外一,二
  番外一我是一颗遮阴的树
  大家好,我叫周蒾,来自云南省保山市孟多镇。
  很荣幸能作为杰出返乡代表,为首届保山青年咖啡论坛做开幕演讲。
  首先,我想提一个地点和两个数字——“朱苦拉村”,“67%”和“9%”。
  朱苦拉村,云南咖啡的发源地,一座位于搭理宾川县大山深处的彝族村落。朱苦拉,意指“弯弯曲曲的山路”。67%,是云南咖啡在国际采购商中的知晓度,而9%,则是终端消费者对云南咖啡的认知度。
  两个数字间巨大的悬殊,正是一条从父辈到我们一直在走的“弯弯曲曲的山路”。
  十几年前,云南咖啡处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有积累有规模,但一直没能打出口碑。到了国际市场,通常会被认为质量低人一等。即便被摆上精品咖啡的货架,包装上也只有“阿拉比卡豆”的标注,从不会出现“云南”两个字。
  在外求学工作的几年,每逢自我介绍,说起我是云南咖农的女儿,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云南居然种咖啡!”。我看见你们中间有人笑了,相信你们也有过相似的经历。
  而如今,不管是国际连锁咖啡店,还是私人咖啡馆,又或者网络电商,随处可见云南咖啡。从深山到都市,这样巨大的改变,全来自于我们父辈数十年的辛苦付出,是他们实现了为云南咖啡“正名”。
  被父辈们正名的“东方风味”走到世界舞台,出口量连年飙升,可仍旧不乏质疑的声音,“云南咖啡正在经历一场身份危机,既是全球化供应链上的熟练工,又是文化叙事种的沉默者。”
  我今天站在这里,真正想说的是,我们不是失语者。
  每一颗云南豆都在用方言书写百年高原种植史。每一杯云南咖啡都拥有“三世”的记忆——前世的土地,今世的阳光,来世的回甘。云南咖啡文化叙事从来不是空白,一直有迹可循。
  是朱苦拉村延续百年的“咖啡祭”上,祭司毕摩念诵的“苦树结甜果,东方的星光照亮咖啡魂”;
  是保山段氏马帮古旧帐簿里的斑驳墨迹,“驮咖啡十二担往腾越厅,每担二两六钱”;
  是腾冲海关关员1937年的日记,“英方检验员袖口藏微型相机,专摄水洗池构造”;
  是美军飞虎队地勤人员的口述史,“运输机货舱保留两个固定咖啡桶位”;
  是1956年《中苏技术合作协定》第27条附注栏里的一行小字,“咖啡种植技术换乌拉尔重型机械图纸”;
  是1972年潞江坝水洗厂,由一群普通女工推动的技术革新;
  是1974年意外成就的冠军品种“东风7号”;
  是1984年热经所《咖啡产业危机评估报告》里的预言,“跨国公司可能通过价格杠杆使云南沦为原料附庸”;
  是1993年纽约期货交易所的电子屏,首次闪现“YunnanArabica”的代码;
  是2001年“911”后,咖农张建国账本里的两组数据,“9月15日,鲜果1.8元每公斤,9月18日,鲜果0.72元每公斤”;
  是2007年普洱诞生的中国首个“咖啡银行”;
  是2008年病虫害造成咖啡种植面积锐减,给咖农们带来的集体创伤;
  是2009年保山咖啡合作社成立文件里的记录,“首批23户社员抵押78部诺基亚手机”;
  是时至今日的“第四波咖啡浪潮”,全世界从业者都在追求用科学诠释咖啡美学,追求更标新立异的处理方法,我们云南咖啡也从未缺席。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