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474节(1 / 4)
好歹现在有钱,市面流行的年礼四样八样的他家也能轻松配齐,不过他们更喜欢她铺子里的高档品,买不到多少,就指望她走礼送呢。
这么一忙,就到年底了。
腊月二十八了,沈宁和裴长青不再等张氏等人一起回村,让他们自行安排休假,他俩先坐骡车带着石榴和二蛋回家了。
珍珠阿年宝儿几个小年前一天就跟着爷奶、裴云宋福瑞回村了。
珍珠虽然在县里和成家玩得开心,可她也想村里小伙伴儿啦。
陈琦、陈玉箫、谭姨、宫嬷嬷等人,她都想的,要是不回家玩几天,那陈琦他们就要回县里过年了呀。
这日傍晚,沈宁和裴长青几人坐着骡车回到村里,刚到村口就响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
一大群人夹道欢迎,纷纷笑道:“二郎回来咯,沈老板回来啦。”
人太多,沈宁余光瞥着吴秀娥竟然也在,她旁边还站着个有点陌生又有点熟悉的女人。
众人围着两人,显得异常热闹而亲热。
这两年他们跟着沈老板赚钱啦,去年过年就没那么寒酸,今年过年就算得上丰盛啦——鸡鸭鱼猪羊肉齐备,哪个能说不丰盛?
这全赖沈老板呢,当然要感谢。
沈宁和裴长青交换了一个眼神,按理说裴家人和村里人都不至于这么高调,主要是不会这么破费。
这时候鞭炮老贵呢,不只是珍贵的火药,还有纸张呢!
公婆、大伯大伯娘他们应该不会这么高调铺张,他们了解自己,他们不带头,村里人也不会这么张扬外放地表达感激之情。
那就是……
沈宁视线在吴秀娥脸上顿了顿,又落在旁边那衣袍簇新,头插金钗银簪的妇人脸上。
妇人见沈宁目光有些疑虑,没有她想象的亲热,登时有些不爽。
她伸手扒拉,想凑到夫妻俩跟前说话,可惜大家太热情,她又自诩太太身份不能和泥腿子硬挤,所以被挤在后面,只能气恼地看着一群人给沈宁夫妻簇拥回家。
她抬手理了理被挤乱的发丝,又摸了摸头上的金钗银簪,可贵呢,千万不能掉了。
吴秀娥也被挤得大喘气,恨得不行,对妇人道:“大姐,你可瞧见了吧?老二两口子现在张狂了,眼里根本没有咱们这些哥哥姐姐的。”
裴大姐抻了抻自己起了褶皱的衣摆,“咱们买的鞭炮,这些狗腿子倒是会沾光,走。”
两人急忙回身往裴家去。
回到家的沈宁和裴长青也明白怎么回事了——裴二郎的大姐和大姐夫带着小儿子来了。
裴家姐弟四个,裴大姐和裴端感情更好,裴云和裴二郎更亲。
裴端少年读书有才名,也结识了不少年纪相当的青年才俊,大家一起称兄道友,一起读书研习文章。
其中有个叫许行的家境和才情都不错,裴端想借力,便把自己大姐介绍给对方。
裴大姐生得白皙俊俏,面若银盘,一副福气相,许行一眼就看中了。
三媒六聘,结为亲家。
起初两家走动频繁,后来许家二老离世,许家几兄弟便分了家。 ↑返回顶部↑
这么一忙,就到年底了。
腊月二十八了,沈宁和裴长青不再等张氏等人一起回村,让他们自行安排休假,他俩先坐骡车带着石榴和二蛋回家了。
珍珠阿年宝儿几个小年前一天就跟着爷奶、裴云宋福瑞回村了。
珍珠虽然在县里和成家玩得开心,可她也想村里小伙伴儿啦。
陈琦、陈玉箫、谭姨、宫嬷嬷等人,她都想的,要是不回家玩几天,那陈琦他们就要回县里过年了呀。
这日傍晚,沈宁和裴长青几人坐着骡车回到村里,刚到村口就响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
一大群人夹道欢迎,纷纷笑道:“二郎回来咯,沈老板回来啦。”
人太多,沈宁余光瞥着吴秀娥竟然也在,她旁边还站着个有点陌生又有点熟悉的女人。
众人围着两人,显得异常热闹而亲热。
这两年他们跟着沈老板赚钱啦,去年过年就没那么寒酸,今年过年就算得上丰盛啦——鸡鸭鱼猪羊肉齐备,哪个能说不丰盛?
这全赖沈老板呢,当然要感谢。
沈宁和裴长青交换了一个眼神,按理说裴家人和村里人都不至于这么高调,主要是不会这么破费。
这时候鞭炮老贵呢,不只是珍贵的火药,还有纸张呢!
公婆、大伯大伯娘他们应该不会这么高调铺张,他们了解自己,他们不带头,村里人也不会这么张扬外放地表达感激之情。
那就是……
沈宁视线在吴秀娥脸上顿了顿,又落在旁边那衣袍簇新,头插金钗银簪的妇人脸上。
妇人见沈宁目光有些疑虑,没有她想象的亲热,登时有些不爽。
她伸手扒拉,想凑到夫妻俩跟前说话,可惜大家太热情,她又自诩太太身份不能和泥腿子硬挤,所以被挤在后面,只能气恼地看着一群人给沈宁夫妻簇拥回家。
她抬手理了理被挤乱的发丝,又摸了摸头上的金钗银簪,可贵呢,千万不能掉了。
吴秀娥也被挤得大喘气,恨得不行,对妇人道:“大姐,你可瞧见了吧?老二两口子现在张狂了,眼里根本没有咱们这些哥哥姐姐的。”
裴大姐抻了抻自己起了褶皱的衣摆,“咱们买的鞭炮,这些狗腿子倒是会沾光,走。”
两人急忙回身往裴家去。
回到家的沈宁和裴长青也明白怎么回事了——裴二郎的大姐和大姐夫带着小儿子来了。
裴家姐弟四个,裴大姐和裴端感情更好,裴云和裴二郎更亲。
裴端少年读书有才名,也结识了不少年纪相当的青年才俊,大家一起称兄道友,一起读书研习文章。
其中有个叫许行的家境和才情都不错,裴端想借力,便把自己大姐介绍给对方。
裴大姐生得白皙俊俏,面若银盘,一副福气相,许行一眼就看中了。
三媒六聘,结为亲家。
起初两家走动频繁,后来许家二老离世,许家几兄弟便分了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