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赵安已经知道了,却也不想再去揭开胡笙的伤疤,于是抓着他粗糙的手说,“既然我们已经是一家人了,就不要去想以前的事情,过好我们自己的生活就可以。”
  为了努力的过好自己的生活,赵安他们也跟村里的其他人家一样杀了猪,做了一些腊肉香肠挂起来。
  等到除夕那天晚上,做了一大桌子菜,守岁。有点无聊,于是不免发生一些成年人之间有趣的活动。
  终于等到月上中天,到了此时,赵安就算自己动不了了,也要让胡生抱他起来一起去放鞭炮。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响声中,他迎来了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二个年头,身边有一个随时随地可以给他带来温暖的人,一点也不孤单。
  于是他们就带着过年的喜庆,一直到了正月十五,学堂重新开学,这次来上课的大人们更加的稀少了,因为大家又开始了春耕。
  正月的耕作并不会马上种下粮食,而是要把一个冬天里板结的土地都深深的犁一遍,然后还要用锄头把土块再一次挖细。
  就是这一个春耕之前的准备动作,都要花掉二三十天的时间,等到所有的土地都挖完一遍之后,刚好就可以播种了。
  今年二月份就下了七八场雨,大家都很高兴,觉得肯定不会出现像去年那样的旱情,可是也有一点隐隐的担忧,因为去年在出现旱情之前先是发了暴雨,村民们都害怕今年会发洪水,害怕老天爷会把去年没有下的雨,全下到今年来。
  然而人们提心吊胆的走过三月,播撒出去的种子全都发出了青翠的嫩苗,天气依旧非常好,既没有洪水也没有干旱。
  到五月,收了第一茬的玉米,所有人都放下了心,今年至少不会出现颗粒无收的状况。
  正到了这个时候,胡笙让他手下的马帮到常溪县附近来卖红薯藤,而且拿出结了五个大红薯的样品给大家看,大家都很高兴的拿了玉米换了红薯藤回家去试种。
  或许老天爷真的对于历修业和赵倾城他们有所偏爱,去年的干旱和雪灾都平稳的过去了,对于整个旭国似乎没有造成任何影响。
  就连那些遭受了雪灾的草原民族,也因为暂时没有选出一个强大的统领,又在彼此的争斗中损失了足够的人手,活下来的人又有了大批的羊群和奴隶,等到春风吹来,草原上重新长出青草。他们也暂时放弃了攻打旭国的打算,一场危机便也就此消灭于无形中了。
  第四十九章 三年后
  时间匆匆过了三年, 赵家村的生意做遍了西南几个省,这里卖草莓苗,卖红薯粉丝, 卖新鲜的鸡蛋,也卖腌制好的咸蛋,卖腊鸡和腊鱼。
  除了简单加工的农产品之外, 还有砖窑里源源不断烧制出来的砖瓦, 这些东西乍看起来不起眼, 可是为了烧炉, 他们直接在黔州买下了一大片矿区开采煤炭。
  为了建设大规模的养殖场和鱼塘,也费了很大的心力,多层防护, 多层消毒, 才没有导致瘟疫和疾病的蔓延。
  还有千里迢迢从国外来的商队,每隔一个月都会定时定点来到这里,摆摊售卖各种新奇的海外珍宝。
  没错,三年之后赵家村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 村前的一座小山坡被铲平之后改建成集市。
  常溪县也几乎换了一副新的面貌,通往县城的道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 城里的街道也足足增加了三条繁华的街道, 每年公示税收就能增收十万两银子。
  在这样的迅捷发展中, 自然也会产生一些矛盾, 比如。冯县令对能够快速铺展道路, 还能防水的水泥很感兴趣, 想要拿到水泥的配方后, 献上去为自己的仕途铺路, 可赵安一直坚称, 水泥是马帮从国外找回来的,他手上并没有配方。
  可是冯县令怎么可能相信呢,但他又确实恐惧那一伙马帮的力量,那可是好几百条壮汉,还有牲口骡子,要是冲击县城,常溪县的衙役们可挡不住这些人。
  冯县令非常识时务的放弃了卖水泥的打算,只能看着从赵家村通往县城的道路,每每望洋兴叹。
  然而没有水泥,冯县令依旧得到了升官的机会,因为这三年时间,常溪县的税收提升了一大截,县里的人口也涨了一倍,这就是他实打实的政绩,所以他被调任去了北方一座府城当知州。
  冯少平却没有跟着他一起离开,他去了南越国之后,赵安这边就没有再生产玻璃,而是把窑炉和技术全都带到了南越国那边去生产。
  现在玻璃器皿已经出现在了所有旭国上层阶级的家里,而且他们已经掌握了量产的技术,于是开始考虑,做一些廉价商品卖给更多的人。
  这所有的一切都似乎朝着欣欣向荣的方向在发展,然而赵安和胡笙却越加的感觉到了危险的靠近。
  晚上胡笙抱着赵安躺在床上的时候又告诉他,“我今天又在村口的集市里发现皇帝的暗卫了,他们的动作越来越频繁,应该已经确认了你对常溪县这边的改变,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无论如何,赵安所做的一切都可称得上是利国利民,可是皇帝那边的反应,却是不断的派暗卫过来打探,而不是亲自下令,让赵安交出他所知道的配方和技术,就说明皇帝对于赵安的态度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