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2 / 3)
她的声音终于不像当初执政时强势,轻得就要听不见了:“这北宫……实在太冷了。”
她分明没示弱,李自安却僵在原地。
良久,他低叹一声,转身几步走回石凌云身前,解下身上御寒的大氅,轻轻置于她身侧案几之上,目光始终未与之交接:“稍后会遣人送些厚实的被褥衣物过来。”
像是怕石凌云再开口一般,他没有停留,快步走回门口,揽住易殊肩膀,沉默地离开了北宫。
回程一路无言,心结宜结不宜解,唯有等人自己想通。
两人默然回到启明宫,将至扶风书房门前,易殊蓦然停下了脚步。
“怎么了?”李自安回头望他。
易殊驻足原地,若有所思地抬头:“忽然想起一事未了,殿下先进去吧。”
“需要我陪你一起吗?”李自安例行问道。
“不必,”易殊摇头,“我稍后直接回溪园,殿下今夜早些歇息。”
见他坚持,李自安也不再勉强,加之他心绪不宁,便点头先行入内。
易殊目送他身影消失,眸色一沉,转身疾步原路折返。回来用了近两刻钟,此刻他步履如风,却仍觉得不够。
重返北宫门外时,小黄门很是震惊。他刚入宫不久,并不清楚易殊身份,只是觉得眼前人是同太子殿下一起来过的,不敢怠慢,慌忙躬身:“大人,有何吩咐?”
“开门。”易殊面沉如水,语气冰凉似铁。
小黄门不明所以,却不敢忤逆,只依言照做。
青涩的脸庞却在开门的瞬间吓得魂飞魄散,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抖得都听不出本音:“大人,奴才什么都不知道!奴才什么都不知道啊!”
易殊的目光越过他,落在房梁悬吊的身影之上。环绕脖颈挂在柱子上,随风晃动的银丝暗纹,赫然便是殿下方才留下的大氅。
“起来,”易殊声音冷冽,“此事与你无关,按宫规处置便是。”
他目光如刀,钉在小黄门惨白的脸上:“只是太后娘娘是用何物自尽,我不想有第三人知晓。你听明白了吗?”
小黄门连连叩首:“奴才明白!奴才明白!奴才定当守口如瓶,还请大人开恩!”
第112章 封王
庆平二十年, 四月初,太后石氏病逝于北宫。
不过并未掀起预想中的惊涛骇浪。
大约是因为前一阵筹备公主和亲的婚事,后又在宿州大兴建造公主墓, 两场大礼几乎掏空了国库, 再加上石氏身前以尚俭示人,葬礼便也顺理成章地一切从简。没有浩荡的送葬队伍,也没有奢华的陪葬器皿,这位曾执掌大圌朝政二十载的传奇人物最终悄无声息地归于尘土, 只在青史上留下寥寥数语。
李氏皇权在经历漫长的蛰伏与挣扎后, 终于拨云见雾重掌乾坤。朝堂之上,一场彻底的政治清算随之展开, 依附石氏的奸佞势力被连根拔起, 贪墨渎职者锒铛入狱,曾被打压排挤的士人重回人前。
同年, 朝中新设昭雪司,彻查宁北侯府旧案。李训对此案颇为重视,更兼之太子李自安在背后不遗余力地推动。本来便有恭亲王提供的前朝密旨,铁证如山,又有沉寂多年的证人见势浮出水面, 供出实情。宁北侯易氏一门,沉冤得雪,恢复爵位与清名。那道笼罩在易殊头顶长达十年的阴霾, 终于被迟到的晨光照破。
……
八月十五的中秋宫宴是自李训登基以来最隆重的一次。殿内灯火辉煌, 金碧璀璨。文武百官脸上是前所未有的轻松自在, 丝竹声不绝于耳,但众人的视线却没有被歌舞所吸引。
盛宴的重头戏还在后头呢。
果然酒过三巡,李训神情恢复严肃, 重重地点了点头。他身旁的大太监立即心领神会,行至殿前,沉着的声音穿透殿宇,字字清晰: ↑返回顶部↑
她分明没示弱,李自安却僵在原地。
良久,他低叹一声,转身几步走回石凌云身前,解下身上御寒的大氅,轻轻置于她身侧案几之上,目光始终未与之交接:“稍后会遣人送些厚实的被褥衣物过来。”
像是怕石凌云再开口一般,他没有停留,快步走回门口,揽住易殊肩膀,沉默地离开了北宫。
回程一路无言,心结宜结不宜解,唯有等人自己想通。
两人默然回到启明宫,将至扶风书房门前,易殊蓦然停下了脚步。
“怎么了?”李自安回头望他。
易殊驻足原地,若有所思地抬头:“忽然想起一事未了,殿下先进去吧。”
“需要我陪你一起吗?”李自安例行问道。
“不必,”易殊摇头,“我稍后直接回溪园,殿下今夜早些歇息。”
见他坚持,李自安也不再勉强,加之他心绪不宁,便点头先行入内。
易殊目送他身影消失,眸色一沉,转身疾步原路折返。回来用了近两刻钟,此刻他步履如风,却仍觉得不够。
重返北宫门外时,小黄门很是震惊。他刚入宫不久,并不清楚易殊身份,只是觉得眼前人是同太子殿下一起来过的,不敢怠慢,慌忙躬身:“大人,有何吩咐?”
“开门。”易殊面沉如水,语气冰凉似铁。
小黄门不明所以,却不敢忤逆,只依言照做。
青涩的脸庞却在开门的瞬间吓得魂飞魄散,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抖得都听不出本音:“大人,奴才什么都不知道!奴才什么都不知道啊!”
易殊的目光越过他,落在房梁悬吊的身影之上。环绕脖颈挂在柱子上,随风晃动的银丝暗纹,赫然便是殿下方才留下的大氅。
“起来,”易殊声音冷冽,“此事与你无关,按宫规处置便是。”
他目光如刀,钉在小黄门惨白的脸上:“只是太后娘娘是用何物自尽,我不想有第三人知晓。你听明白了吗?”
小黄门连连叩首:“奴才明白!奴才明白!奴才定当守口如瓶,还请大人开恩!”
第112章 封王
庆平二十年, 四月初,太后石氏病逝于北宫。
不过并未掀起预想中的惊涛骇浪。
大约是因为前一阵筹备公主和亲的婚事,后又在宿州大兴建造公主墓, 两场大礼几乎掏空了国库, 再加上石氏身前以尚俭示人,葬礼便也顺理成章地一切从简。没有浩荡的送葬队伍,也没有奢华的陪葬器皿,这位曾执掌大圌朝政二十载的传奇人物最终悄无声息地归于尘土, 只在青史上留下寥寥数语。
李氏皇权在经历漫长的蛰伏与挣扎后, 终于拨云见雾重掌乾坤。朝堂之上,一场彻底的政治清算随之展开, 依附石氏的奸佞势力被连根拔起, 贪墨渎职者锒铛入狱,曾被打压排挤的士人重回人前。
同年, 朝中新设昭雪司,彻查宁北侯府旧案。李训对此案颇为重视,更兼之太子李自安在背后不遗余力地推动。本来便有恭亲王提供的前朝密旨,铁证如山,又有沉寂多年的证人见势浮出水面, 供出实情。宁北侯易氏一门,沉冤得雪,恢复爵位与清名。那道笼罩在易殊头顶长达十年的阴霾, 终于被迟到的晨光照破。
……
八月十五的中秋宫宴是自李训登基以来最隆重的一次。殿内灯火辉煌, 金碧璀璨。文武百官脸上是前所未有的轻松自在, 丝竹声不绝于耳,但众人的视线却没有被歌舞所吸引。
盛宴的重头戏还在后头呢。
果然酒过三巡,李训神情恢复严肃, 重重地点了点头。他身旁的大太监立即心领神会,行至殿前,沉着的声音穿透殿宇,字字清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