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看来太子读书并不比自己少,也不是传言中那样的无墨呆子。听说,在他来当伴读之前,太子就已经相继换了好几个少保了。放眼这天下,习谋者谁人能比得过历朝太子?
  谢琅忽然为自己先前来的轻狂念头而羞愧。
  元均神色恹恹地瞧着殿门前的人,说:“怎么又抱它回来了?”
  谢琅低眉,笑的自己也分不清真假:“臣与太子一同养着,太子若不想要,便送到臣这儿;若是太子哪一日想见了,臣便带着它来拜谒。”
  一点豆灯之下,元均无声地瞧着抱着花狸的少年,淡声道:“你方才说,要给我什么破烂东西来着?”
  听他换了自称,谢琅微微一笑,迈步而入,白毛小花狸的尾巴在他怀里不安分地扫着。
  第108章 谢萧篇(二)
  无双殿的人都说, 太子脾气变好了些,不像早些时候那样阴鸷了, 身上渐渐多了些少年气性。
  这话传到孝敏皇后那儿的时候,元均正坐在下方翻阅书籍,他微微抬眼, 不悦地扫了一眼多舌的宫女。皇后淡淡地瞧了一眼元均所在的方向, 问他:“如此算来,也有一年多了。谢家的伴读,太子很喜欢?”
  七岁的太子爷缓缓合上书页,强辩道:“我谁也不喜欢。”
  他话中生疏之意分明,皇后招手示意他过来, 元均犹豫了一会儿,终是迈步过去了。坐于金殿上的孝敏皇后着正制朱服,在自己宫内也不见得有多随性, 仍是规规矩矩的一副样子。
  元均行至她身边, 却并不肯离的太近。孝敏皇后瞧他面颊苍白, 似有病色, 便问了句:“东宫那边又有人不安分了么?”
  立于两侧的嬷嬷们相互交换了个眼色, 一个精明些的上前打圆场:“回皇后的话, 吃食用具一类的都是仔细察看了的,内府皆登记造册, 想来,并无异样。”
  元均冷冷地瞧了一眼那几个嬷嬷,并不肯说话。
  孝敏皇后说:“你们日后还要多留些心, 太子的一应事宜都要仔细。”得了这百年不变的叮嘱,几个嬷嬷忙不迭地退下了。
  整个凤仪殿也就只剩下了这母子二人。孝敏皇后从几案上抽出一本古书,驾轻就熟地翻到有折痕的那一页,方要出声,便被元均打断了。
  “母亲......”元均脸上没有什么笑意。
  孝敏皇后搁下书籍,心中思量的却是上回教到他哪儿了,也就心不在焉地回他话:“太子有话要说?”
  元均沉默了一会儿,方道:“母亲其实并不喜欢我,是不是?”他脸色愈发苍白,“我从未听过母亲唤我乳名,从未吃过母亲亲手做的一口饭菜,母亲只会教我习谋读书,可那些都是先生们做的不是吗?”
  他本稚儿,问的话也不过寻常年纪该问的。孝敏皇后眼中神色平静,她颇为认真地回道:“太子是我十月怀胎生下来的孩子,并不是捡的抱的,我为什么会不喜欢?至于乳名饭菜,太子若羽_熙在乎这个,我当可依顺。只是太子须得明白,比起这个,我更能教你些什么才是最好。”孝敏皇后从不用敬称,她总爱说什么你啊我啊,这样不合规矩、这样容易招人口舌非议。
  她生的清冷姿容,目中甚是清明,元均没有遗承她的相貌,也不似明宁帝,所以宫中时常有传闻,说他是个捡来的狸猫。
  对于孝敏皇后,元均只知道她比得上翰林院里所有的先生,并不似寻常深宫妇人,甚至在某些地方,元均竟会荒唐的觉得自己的母亲更像是一个皇帝。
  她对什么都冷冷淡淡的,对皇帝是这样,对儿子也是这样。除了李家舅母带着他的小堂弟来的时候,一贯清冷的孝敏皇后才会笑上一笑。
  元均忽然就觉得自己这话像是多问,他知道自己不该开口的。
  孝敏皇后观他神色,便知他所想,她淡声道:“世上并无不爱孩子的父母,只是你生在帝王家,这样无用处的情只会教得你软弱。我授你诗章文字,难道不比抱你哄你更好?太子从前并不会问这样的话,是不是谢家的伴读与你说什么了?”
  “没有人说什么。”元均伏首,没什么情绪起伏地回道:“母亲,我再不问了。”
  孝敏皇后伸手搀他,元均碰到的却是她腕上冰凉刺骨的一对玉环。他像是被针扎了一样,冷声告退了。
  太子的身影瞧着十分可怜,可孝敏皇后却也只是瞧了一眼,她望着那大开的宫门,连带着瞧见外头山峦一样层叠起伏的青瓦红墙,只是稍微出神了一会儿,便又重新将目光移到了书页上。
  元均没有回东宫,他一直在宫道上跑着,穿过玉液池,咸腥的风往他领口里灌。
  一排排斜柳立于两侧,假山石也像极了这深宫里的诸人,一身的窟窿,灌进去的比淌出来的永远要多。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