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1 / 3)
为什么不阻止?很简单,这件事说白了也不是什么大事,简单来说,就是工部尚书付出这么多想借此搭上顾丛嘉的关系而已,人教人不如事教人,若是顾丛嘉没看清草率答应,也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至多是教育顾丛嘉一番,毕竟,昭武帝这个家长还在,能兜底。
再有,顾丛嘉都那么表态了,昭武帝若是反驳,岂不是在工部尚书和苏禾面前让顾丛嘉的面子有损……这件事,到也不至于。所以,在顾丛嘉的态度下,昭武帝同意了工部尚书的请罚。
但,顾丛嘉既然考虑清楚了,那就没问题了,昭武帝的态度如春风化雨,一下子就柔和了起来,他问:“工部尚书想要萧氏搭上你的线,你不会不知道我最近打算清扫世族吧?”
以刑部尚书和工部尚书为例,他们是当机立断砍了大部分势力以保全家族,可更多的世族没有这个眼光,而魏郡王的事情,昭武帝已经调查的差不多了……他已经打算以此事清扫大部分世族了。
这样,让世族有了靠山……就不怕我和你起冲突吗?
昭武帝的眼眸里明晃晃的这种意思,明心殿的气氛一下子就微妙了下来。
不同于之前昭武帝不高兴的明指,这种,藏在温柔下,随意的问题才是真正的温柔刀,是考教还是试探只在帝王的一念之间。
这方面,顾丛嘉很能包容他的老父亲,相较于历朝历代,昭武帝对他已经足够好了。
但,帝王永远不可能放下猜疑,放下试探,这也是赵王自认顾丛嘉不可能以圣宠争得储位的原因,伴君如伴虎,鬼知道什么举动什么话就让君王厌弃。
圣宠固然很好,但,也很飘渺。
尤其,在昭武帝打算立储的当下,这种爱子与子嗣成为储君的微妙感一直存在。
毫无疑问,昭武帝是爱着顾丛嘉的,但,在他决定立顾丛嘉为储的时候,再看顾丛嘉又不免有了另一重含义——一个等着他死去准备上位的储君,就,非常的微妙。
在这方面,哪怕是昭武帝再英明也无法克服,这就是每个帝王的通病。
这个问题,若是换个人或许会战战兢兢,为君父的阴晴不定和试探,但,顾丛嘉嘛。
说实话,顾丛嘉其实蛮喜欢昭武帝的这种试探,哪个帝王没有疑心病,事实上,多疑就是帝王的单品,皇帝就是一种疑心病重的政治生物,伴随一生。
而昭武帝只要是个正常帝王,他就一定有这种猜疑,但,顾丛嘉永远喜欢昭武帝这种不知是试探还是教导的问题的原因是,昭武帝永远是将猜疑藏在一些温柔的,可以说是考教的问题里,而如果顾丛嘉的回答不让昭武帝满意,他就会一直同顾丛嘉交流,直到顾丛嘉的回答让昭武帝满意,或者说,是昭武帝教顾丛嘉一步一步打消自己的疑虑。
昭武帝这种做法,放在历朝历代都是炸裂的,但毫无疑问,这样的做法会最大限度的延续昭武帝对顾丛嘉的信任,就算其他人上奏弹劾,也无法使其生隙。
顾丛嘉在努力的,不让这段父子情最后面目全非,为此,不曾隐瞒昭武帝任何事,而昭武帝亦是,他控制不了不去猜疑,但,他可以教顾丛嘉怎么打消他的猜疑。
可以说,父子俩都在小心翼翼的维护这段在天家里称得上是奇观的父子情。
尤其,在立储之后,父子俩可能因为政见不合,有可能因为别的,渐渐走远……不,从一开始,昭武帝就掐断了这种可能。
他的问题,可以说是帝王的疑心,但换一种角度,这又何尝不是同顾丛嘉的再一次交流,这世间大多数误会都是因为沟通不便而造成的,而昭武帝和顾丛嘉就不会存在这个问题,所有的不满,所有的疑虑,昭武帝会问,而顾丛嘉会答。
显然,这样微妙的问题一出,明心殿的气氛凝滞了下,又恢复了平常。
顾丛嘉:“父皇,你是想要朝堂上只有寒门吗?”
昭武帝问,而顾丛嘉又把问题抛了回来。
若是昭武帝真的打算雷厉风行灭了大周大大小小的所有世族,那他就不会因为刑部尚书的大义灭亲而答应放过覃氏一族了。
明明你也没打算直接灭了所有世族,这样,怎么会和我起冲突呢?
我们该是同一战线的啊。
四目相对,昭武帝一下就笑开了,是他教出来的,与他同一立场的盟友。
一个红脸,一个白脸的那种。
“而且,如工部尚书一样的人,估计也没多少,且最最重要的一件事,我不是什么人都接的好吗?” ↑返回顶部↑
再有,顾丛嘉都那么表态了,昭武帝若是反驳,岂不是在工部尚书和苏禾面前让顾丛嘉的面子有损……这件事,到也不至于。所以,在顾丛嘉的态度下,昭武帝同意了工部尚书的请罚。
但,顾丛嘉既然考虑清楚了,那就没问题了,昭武帝的态度如春风化雨,一下子就柔和了起来,他问:“工部尚书想要萧氏搭上你的线,你不会不知道我最近打算清扫世族吧?”
以刑部尚书和工部尚书为例,他们是当机立断砍了大部分势力以保全家族,可更多的世族没有这个眼光,而魏郡王的事情,昭武帝已经调查的差不多了……他已经打算以此事清扫大部分世族了。
这样,让世族有了靠山……就不怕我和你起冲突吗?
昭武帝的眼眸里明晃晃的这种意思,明心殿的气氛一下子就微妙了下来。
不同于之前昭武帝不高兴的明指,这种,藏在温柔下,随意的问题才是真正的温柔刀,是考教还是试探只在帝王的一念之间。
这方面,顾丛嘉很能包容他的老父亲,相较于历朝历代,昭武帝对他已经足够好了。
但,帝王永远不可能放下猜疑,放下试探,这也是赵王自认顾丛嘉不可能以圣宠争得储位的原因,伴君如伴虎,鬼知道什么举动什么话就让君王厌弃。
圣宠固然很好,但,也很飘渺。
尤其,在昭武帝打算立储的当下,这种爱子与子嗣成为储君的微妙感一直存在。
毫无疑问,昭武帝是爱着顾丛嘉的,但,在他决定立顾丛嘉为储的时候,再看顾丛嘉又不免有了另一重含义——一个等着他死去准备上位的储君,就,非常的微妙。
在这方面,哪怕是昭武帝再英明也无法克服,这就是每个帝王的通病。
这个问题,若是换个人或许会战战兢兢,为君父的阴晴不定和试探,但,顾丛嘉嘛。
说实话,顾丛嘉其实蛮喜欢昭武帝的这种试探,哪个帝王没有疑心病,事实上,多疑就是帝王的单品,皇帝就是一种疑心病重的政治生物,伴随一生。
而昭武帝只要是个正常帝王,他就一定有这种猜疑,但,顾丛嘉永远喜欢昭武帝这种不知是试探还是教导的问题的原因是,昭武帝永远是将猜疑藏在一些温柔的,可以说是考教的问题里,而如果顾丛嘉的回答不让昭武帝满意,他就会一直同顾丛嘉交流,直到顾丛嘉的回答让昭武帝满意,或者说,是昭武帝教顾丛嘉一步一步打消自己的疑虑。
昭武帝这种做法,放在历朝历代都是炸裂的,但毫无疑问,这样的做法会最大限度的延续昭武帝对顾丛嘉的信任,就算其他人上奏弹劾,也无法使其生隙。
顾丛嘉在努力的,不让这段父子情最后面目全非,为此,不曾隐瞒昭武帝任何事,而昭武帝亦是,他控制不了不去猜疑,但,他可以教顾丛嘉怎么打消他的猜疑。
可以说,父子俩都在小心翼翼的维护这段在天家里称得上是奇观的父子情。
尤其,在立储之后,父子俩可能因为政见不合,有可能因为别的,渐渐走远……不,从一开始,昭武帝就掐断了这种可能。
他的问题,可以说是帝王的疑心,但换一种角度,这又何尝不是同顾丛嘉的再一次交流,这世间大多数误会都是因为沟通不便而造成的,而昭武帝和顾丛嘉就不会存在这个问题,所有的不满,所有的疑虑,昭武帝会问,而顾丛嘉会答。
显然,这样微妙的问题一出,明心殿的气氛凝滞了下,又恢复了平常。
顾丛嘉:“父皇,你是想要朝堂上只有寒门吗?”
昭武帝问,而顾丛嘉又把问题抛了回来。
若是昭武帝真的打算雷厉风行灭了大周大大小小的所有世族,那他就不会因为刑部尚书的大义灭亲而答应放过覃氏一族了。
明明你也没打算直接灭了所有世族,这样,怎么会和我起冲突呢?
我们该是同一战线的啊。
四目相对,昭武帝一下就笑开了,是他教出来的,与他同一立场的盟友。
一个红脸,一个白脸的那种。
“而且,如工部尚书一样的人,估计也没多少,且最最重要的一件事,我不是什么人都接的好吗?” ↑返回顶部↑